《爸爸》:沒有張揚的創傷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啟發自荃灣少年殺親案的《爸爸》,在優先場階段就累積到不少好評。除了劉青雲的演技獲得一致讚賞,電影的故事氛圍,亦給人細膩感動的印象。無可避免的是,每一齣以真實命案為靈感的香港電影,總得面對觀眾一些嚴肅的敲問:電影製作有否獲得當事人同意,顧及倫理與事主感受?以慘案奇案為基礎的電影創作,會不會只為滿足大眾的獵奇之心,或者創作團隊的表現欲望?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李顥謙

啟發自荃灣少年殺親案的《爸爸》,在優先場階段就累積到不少好評。除了劉青雲的演技獲得一致讚賞,電影的故事氛圍,亦給人細膩感動的印象。無可避免的是,每一齣以真實命案為靈感的香港電影,總得面對觀眾一些嚴肅的敲問:電影製作有否獲得當事人同意,顧及倫理與事主感受?以慘案奇案為基礎的電影創作,會不會只為滿足大眾的獵奇之心,或者創作團隊的表現欲望?即使以上問題解決,回到電影本身,《爸爸》的處理恰當嗎?它有表現編導主創對案件的觀點和想法,觸發更深刻的想像與思考嗎?所以,這齣取材自案件的電影,有必要存在嗎?

翁子光執導的《踏血尋梅》、監製由何爵天執導的《正義迴廊》,同樣啟發自家喻戶曉的慘案,兩齣電影均見暴烈見血的鏡頭場口、沉重尖銳的觀察角度,由此形成他代表性的電影風格。然而作為主創,他(們)對案件原型人物的詮釋一直引起爭議。今次編導《爸爸》,翁子光開宗明義取得事主同意,並以部分真實細節為基礎,採用更巧妙高明方式敘述故事——不追尋案件成因,亦沒有批判兇手的心理與行為,而是聚焦於事後殘局,角色如何面對創傷。劉青雲飾演的父親阮永年,一夜失去妻女,兒子是兇手也是階下囚,於是獨剩自己留守房子,每天如常開舖生活,買菜養貓,沉溺於記憶與現實的閃回,壓抑深處的慾怒與哀痛。相對過往懸疑探案或法庭角力的類型片向定調,《爸爸》從片名到著墨點,幾乎抺去了對內容角色的二元判斷,避免輕忽地扭曲事件性質、事主取態,帶來倫理問題與傷害;而且更嘗試將電影內容甚至其指向的原案「去奇案化」,透過日常片段與情感流動,還原、塑造人物的真實感,讓觀眾更能代入、共感、連結人物 。 

不止一次,阮永年追問由蘇文濤飾演的兒子阮厚明:「點解?」,因為他始終無法接受親子弒妻殺女的現實。翁子光乃至劉青雲均有自覺要推移、交代角色的內心鬱結,同時在回應故事的需要、觀眾之疑惑,有趣的是,簡永年對兒子行兇原因的反覆拷問,正呼應著觀眾、大眾對編導「為甚麼要這樣講述故事 / 案件」、「為甚麼要講述這個故事 / 案件」的關注核心。阮厚明回應父親「無得解」、「已經發生咗」、「要發生點都會發生」,看似是主創的避而不答、少年演員的演繹選擇,卻帶出了翁子光對世情的理解:厄難與惡念,往往以無明的姿態橫生,突然降臨,就要人面對承受。

根據原案背景,《爸爸》中後段解釋了阮厚明的犯案動機。事前沒有跡象、一直潛伏著「思覺失調」狀態的他,是受到腦海的幻聽聲音驅使,鑄成悲劇。「思覺失調」的成因是「無得解」的,電影亦沒有花甚麼篇幅去討論「思覺失調」的對與錯、在社會面對的壓力,甚至過於強調「思覺失調」的病理根據、過份強調「思覺失調」在事件中的絕對性,反倒是刻劃阮厚明的校園生活片段,塑造他為一個愛思考閱讀、關心社會、有同理心,在朋輩欺凌與父母不敏感的養育方式下,形成的軟弱忿怒性格,人物描寫得具體可感。一個人的走火偏差,總不可能全沒來由,是家庭與社會環境陰影疊加而來的後果。觀眾可以理解與同情,阮厚明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不過的青少年,甚至找到自己成長階段中,似曾相識的影子。在這個人人皆有心病的社會,只有病情較輕微的幸運兒,或不堪重擔的病人。

翁子光亦透過「父」與「子」角色的對照,寫出幾位男性角色在長期壓抑之下,終會爆發憤怒的共同性格特質,以及彼此對大家的影響、應對雜音怒意的差異。阮永年在社區中心遇到的「過度活躍症」小孩,讓他投射對兒子的愛,同時讓他在決定兒子能否獲釋的偽善專家面前,體會到不幸兒子的處境心情,找到鎮靜狀態的方法。他像那個敏感的孩子一樣,面對威脅與不安、隨時爆發的情緒,即細聲呢喃地數數字,從 1、2、3,數到 11、12、13,逐漸平復自己。在這裡,阮永年與社區中心小孩產生相近的疊影形象,相互比讀,亦讓我們共鳴感觸。一處神來之筆,連通不同角色、甚至角色與觀眾,讓彼此理解,彼此的孤獨與憤怒,以及壓抑自己、融入社會秩序的困難。

從這個角度切入,《爸爸》裡阮永年轉化創傷的過程,亦可視為近年香港人面對精神創傷的一種象徵體現。苦難與悲劇以宿命的形式,無從躲避,倏然降臨。即使我們很努力直面,好好生活,終歸無法完全療癒傷口,放下所有心結怨恨。所以當阮厚明隔住探監玻璃,想親耳獲得父親的一句原諒時,阮永年還是匆匆轉移話題,將焦點帶到穩定病情之上。阮永年能夠做的,即是翁子光能夠做的,也是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無法直面的現實與回憶夾縫中,編織想像,在永無止境的傷痛中,撈取暖光。哭過吵過,淚已乾,周遭一切又如常。

比起許多強求解決矛盾、撫平創傷的香港電影,文藝抒情的《爸爸》,起碼更來得真誠坦白,還能以精準細膩的敘事佈局、人物塑造與情感挖掘,營造出久違的厚度與質感。或者電影從真實命案出發,始終難以擺脫各種印象與觀感的影響,但這部屬翁子光最佳執導成績的電影作品,對於眾多嶄露頭角的中新生代導演,能產生重要的參考作用。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FilmBurns 電影薪火電影媒體,以評論和專題文字為核心,讓光影蔓延。 網站: https://linktr.ee/filmburnshk
  • Author
  • More

《拿破崙》:此君非彼君

自發和影迷「自私睇」《赤裸裸》4K 修復版——專訪「自私放映」

《破。地獄》:天堂皆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