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拉》:邁向「成熟電影」的關鍵一步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文中比較重點討論的作者是 David Fincher 和 Jim Jarmusch,Wood 當時的看法是頗為灰暗的,認為電影創作中要對主流意識形態作出反抗,要不就墮落成虛無絕望的毁滅和發洩,要不就走入一種極端風格化、局限於小眾的路線。二十多年後,我看完 Sean Baker 奪得康城金棕櫚獎的新作《阿諾拉》後,我不禁想起同一個問題:一種另一路線的、具有對抗性的電影,今時今日還有可能嗎?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安娜

最近因為另一些工作的緣故,翻出了一批九十年代美國獨立電影,或比較另類破格的荷李活電影來看看。看得比較仔細的有 Gregg Araki 的《玩轉末世紀》(The Doom Generation)、Gus Van Sant 的《不惜一切》(To Die For)和《大象》(Elephant)、Jim Jarmusch 的《Ghost Dog: The Way of the Samurai》、 Todd Haynes 的《非常安全》(Safe)、Wachowski 姊妹的《大膽的愛,小心的偷》(Bound)、David Fincher 的《搏擊會》(Fight Club),都是一些桀驁不馴,滿帶不順從的個性的作品。Robin Wood 有一篇寫於 2000年,討論當時最新一浪美國電影的影評〈Hollywood Today〉,它的副題是「Is an Oppositional Cinema Possible?」(還有可能拍反抗的電影嗎?)。文中比較重點討論的作者是 David Fincher 和 Jim Jarmusch,Wood 當時的看法是頗為灰暗的,認為電影創作中要對主流意識形態作出反抗,要不就墮落成虛無絕望的毁滅和發洩(David Fincher),要不就走入一種極端風格化、局限於小眾的路線(Jim Jarmusch)。二十多年後,我看完 Sean Baker 奪得康城金棕櫚獎的新作《阿諾拉》(Anora)後,我不禁想起同一個問題:一種另一路線的、具有對抗性的電影,今時今日還有可能嗎?

這其實也是源於 Sean Baker 接受美聯社訪問時的一段發言。他感歎說,現在電影院裡都沒有了「成熟」(mature)的電影。「有人情故事、沒有爆炸或超級英雄或者恐怖類型基底、真正拍給成年人看的成熟電影,都去了哪裡呢?⋯⋯很可惜地,它們都不存在了,或者要隔很久才有一部。」當 Sean Baker 說這番話的時候,他心目中想著的成熟電影是《克藍瑪對克藍瑪》(Kramer vs. Kramer)、Jonathan Demme 的《艷遇》(Something Wild)和《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Robert Altman 的《普世歡騰樂滿城》(Nashville)和《幕後玩家》(The Player)這樣的電影。都是從六、七十年代的新荷李活電影脫胎出來,重視人物塑造和演繹,或多或少背離甚至顛覆定見和主流價值的電影——它們的複雜和多元多變,也不是今時今日一句唸口簧式的「挖掘人性陰暗面」可以概括。Sean Baker 對於電影的影響力與作為,有很大的期許和想像;他心目中的「電影」,是一種老派而純粹的「電影」。

而《阿諾拉》正是一次對這種成熟的、有複雜性的電影的一次漂亮實踐。以艷舞女郎 Ani 為主角,《阿諾拉》儼如一個摩登的灰姑娘故事。Ani 在工作時認識到富貴得令人吃驚的二世祖 Ivan,一個人住在紐約 Brighton Beach 區域的奢華宅第;Ivan 與 Ani 打得火熱,形影不離,不旋踵 Ivan 就趁一次拉斯維加斯快閃旅行時,向 Ani 求婚。電影去到這裡才進行不到一小時,如此美滿而童話式的故事,都應有盡有了,還可以怎樣再講下去呢?Sean Baker 在電影的第二、三幕,層層掀開童話的甜美糖衣,揭示齷齪而毫不動聽的真相,拍攝執行上他比以往更加準確、成熟,尤其是對於喜鬧氣氛、情緒和節奏快慢轉變的拿捏。電影中段有一場廿多分鐘的「強闖入屋」場面,寫 Ivan 的父母派手下去調查 Ivan 是否私下成婚,然後強逼他去把婚事取消。這段戲幾乎是以實時進行,動作與拳腳來往都多,調度上非常複雜,Sean Baker 拍來把握力和信心十足,尤其是在炮製荒謬喜感的細節,以及在場面中同時刻劃幾個要角不同性情的部分,都很有效果而且設計精準。這種大規模、大手筆的場面,以往在他的作品中極為罕有。單是這一場堪作教材的「入屋」戲,已經足證 Sean Baker 在創作與執行能力上進化到另一境界。

《阿諾拉》的「成熟」,我想最能見諸 Ani 的春秋大夢逐漸崩滅後,電影對 Ani 的理解和描寫。就講電影最後的一個長鏡頭,那個總結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的長鏡頭,裡面所表現的「性」和感情都是世故而複雜的。在下車離開一路護送她、替她打點善後的保鏢 Igor 之前,Ani 從他手上接過自己之前的結婚戒指,作為某種紀念品或信物。Ani 知道 Igor 一直對她很有好感,然後,大概是作為某種回應或答謝,Ani 要 Igor 在車上往後躺,想騎在他身上跟他做愛。Igor 半推半就,但想親吻 Ani 的時候,Ani 卻屢屢避開。最後 Ani 突然淚崩嚎哭,電影在這個時候就戛然完結了。性對於 Ani 來說,一直都是工具和手腕——它是有其價值、要在職業中提供的服務。她很清楚,性能夠為她在男性身上得到什麼、達到什麼。但再銷魂、再刺激的性也有其極限,就像戲中無論 Ivan 怎樣與她爽翻天,也無法讓 Ani 飛上枝頭名正言順成為 Ivan 的妻子。然後,Ani 帶著這種在性上的挫折與貶值,在 Igor 身上⋯⋯想要證明自己?想某程度上收復心理失地?抑或是變得更加功利冰冷?《阿諾拉》最後一鏡,一直像傻大姐一般、一半天真一半迷懵的 Ani,恍如奇蹟般在一閃靈光裡洞悉到自己。如此折騰一大輪,她的哭,好像是好好知道自己處身甚麼地方,也終於接觸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這一刻,Ani 才是貨真價實的赤裸,在自己,在我們面前。

Sean Baker 有提及過,他選擇在 Ani 哭出來的一刻馬上剪到黑畫面,完結電影,是因為他覺得再逗留在 Ani 身上的話,是對角色的冒犯和不尊重;關於 Ani 的故事,要看的我們都看夠了。這說法很值得深思。Sean Baker 不但把他虛構的角色當成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來看待,而且他對於電影上所呈現的一切,都有一份不可動搖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即使身為作者,也不是什麼都可以想做就做、想拍就拍。我不知道《阿諾拉》是否能與 Sean Baker 自己景仰的七、八十年代美國電影等量齊觀,但他的電影起碼展現了一種對人與複雜情感的嚴謹了解和細緻關注。我想,這應該是邁向他心目中的「成熟電影」的關鍵一步吧。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FilmBurns 電影薪火電影媒體,以評論和專題文字為核心,讓光影蔓延。 網站: https://linktr.ee/filmburnshk
  • Author
  • More

《拿破崙》:此君非彼君

《爸爸》:沒有張揚的創傷

自發和影迷「自私睇」《赤裸裸》4K 修復版——專訪「自私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