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就讀政治大學財政系的學生,雙主修教育系,因此這學期修習了詹志禹老師的教育心理學。 這裡會不定期發布各週課程預讀心得以及課程討論反思,歡迎各位瀏覽我的文章甚至給我一些回饋,和我一起討論討論!
教育心理學公開發表|第十五週:課堂評量|
🙋🏻♂️課堂評論是什麼?
課堂評量包含了所有在教室中你可以了解學生表現的訊息,其中包括測驗結果、作業成績、課堂報告,還有整個學年中,老師間的非正式對話。課堂評量定義的學生的學習:在什麼時間範圍內,學生究竟學到了什麼、學到了多少。
🙋🏻♂️教師要怎麼確保盡可能發揮評量的公平性和效用呢?
- 讓評量對學生產生意義。例如,讓評論的結果能公平公開且明確的進行期末計算。
- 維持評量的客觀性與公平性,讓不同背景的學生都能公平的受測。不應該提前對部分學生洩題,或者測量題目偏離了本該測驗的東西。
- 確認評量的難易度要適中。如果評量的題目過於艱澀困難,讓學生不論如何努力,都拿不到相對應的成績,會讓學生信心受挫而不願努力。
- 讓學生有練習、了解評量的機會,並且熟知評量的過程。如果不明確的公布評量範圍或方式,會讓學生無所適從。
- 要記住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到學生評量的分數。不應該只應評量的成績而給予學生標籤,應考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
🙋🏻♂️我的經驗與反思
其實課堂評量這個單元是我最感興趣的單元,因為我相信不只我,大家的求學生涯都歷經了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評量。但評量對我們的學習及動機影響了多少呢?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我非常喜歡高中國文課的《悅讀文學史》測驗,就是老師固定每一週會要求我們回家看一章的《悅讀文學史》,也就是在介紹中國古代的文學家。老實說如果沒有要考試,我一定不會想拿起這本又厚又毫無圖片搭配的書,裡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只會讓我想要逃避。但是為了應付考試,我只好強迫自己要去看裡面的內容,好好認識裡面的每一位文學家。經過幾週這樣的重複行為後,我發現其實書本裡的內容是有趣的,了解各個文學家不同的特色以及生活背景,甚至是一些不會出現在課本裡的軼聞趣事,會讓我不自覺的陷入其中,想要一直看下去,整體而言不僅提升了我的國文素養,帶給我的感覺也是輕鬆無負擔甚至是愉快的,並不會被測驗的壓力所擊倒,反而只要看到題目後自己就能作答出正確的答案,讓我更加想好好讀這本《悅讀文學史》,不僅提升了學習成效,也觸動了我的學習動機。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