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一句「吃饭没」开启华人移民身世的千言万语:访纪录片《吃饭没》导演兼作者关卓中
与《吃饭没》作者关卓中的约访时间正值4月3日大地震发生的午后,街头的萤幕和话题都是地震消息。一路从加拿大、日本飞抵台湾的关卓中却一派轻松,他说:「一切都还好,没有特别担心或害怕。」
年过70的关卓中自嘲是变色龙,到哪里都可以迅速适应。香港出生、新加坡长大、日本求学、美国读大学、落籍加拿大,单是人生的养成过程就跑遍半个地球。他最初任职于资讯科技领域,因着工作性质而绕着地球跑,变动,对他来说是如常。
早期在世界各国工作的时候,关卓中便敏感于自己的华人身分,明显察觉海外华人在全球的身分差异。他越是行旅各地,越加深想推动族裔平权的理想。因此在定居加拿大后,关卓中积极推动亚裔人士的平权运动。他觉得不管任何族裔,在这个地球上都应该互相尊重、权利平等,人人都是世界公民。
想为海外华人发声的使命感,驱使关卓中决定透过镜头记录华人处境。 1988年他于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之后成立「帝须电影公司」(Tissa Films),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结合对美食和旅行的热爱,拍摄一系列纪录片,来探究华人移民于世界各地发展出的文化。
他说:「平权的基础是要增进彼此的理解,我想做的就是让大家认识海外华人的文化。」
➤《吃饭没》影像变文字
行旅世界各地时,关卓中特别注意该地的中餐厅。 20年前他拍摄15集以世界各地中餐厅为题的纪录片《 Chinese Restaurants 》,每集26分钟,采访了马达加斯加、土耳其、以色列、模里西斯、南非、挪威、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地的中餐馆。
他说:「我没有拍摄有名的唐人街,像旧金山,而是去我好奇的国度,比方为何华人会落脚马达加斯加?在南非的种族隔离下华人又如何生活?」
中餐厅是关卓中观察华人在异地生存的载体,除了记录菜色口味的保存与演变,重要的是这些人究竟是怎么迁移到远方之境、中国移民又如何透过中餐馆在地球上开枝散叶。 15集的节目本来是拍给欧美人看,呈现华人移民的勇气和求生之道,「没想到这系列影片在华人圈引起讨论,很多人看了才知道马达加斯加有华人、馄饨汤是该国的国菜!」
影片是21世纪初拍的,拍摄小组在世界各地中菜馆厨房火里来油里去,在餐桌上记录让人又哭又笑的移民故事,甚至在墓园里寻找迁徙的轨迹。而在影片拍摄结束的20年后,关卓中将这些素材写成了书《 Have You Eaten Yet? 》,今年出了中译版《吃饭没》。
「不同于影片,文字可以探索的面向更多元。在拍摄的时候我每一集都有上万字的笔记,为了写书,重新看拍带、重新读笔记,把每一篇变成5000字(英文)的故事,也把我自己的经历写进去。」关卓中说:「因为我跟这些受访者一样,也是移民。」他在这些中餐厅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身影,尤其是异地求生的勇气。
➤华人的求生移动
关卓中指出,「求生」一直是华人移民的宿命,《吃饭没》是一则又一则华人在遥远之地的求生故事。他以出生地香港为例,1949年之前广东沿海县市的人因为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先逃到香港再转往世界各地。 1967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香港爆发六七暴动,当时不少中国人是游泳到澳门、香港,然后再逃难至他国(书中的巴西主角就是从中国游泳到澳门)。 1997年更有大批香港人移民到海外……
对他来说,香港不只是出生地、国际港口,还是华人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跳板,包括他自己。
上个世纪,华人因为政治动荡与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而移民海外,到了21世纪移民持续,「反送中运动」后,香港又有一波移民潮。 《吃饭没》英文版出版后,关卓中在加拿大温哥华碰到一名刚移民至加国的香港人,那名读者说:「这里面写的就是我的故事啊!」
《吃饭没》书中受访者的逃难移民史,可追溯到70多年,但华人为生活所困或政局所逼以至于远走高飞的冒险、在新环境为了求生的种种拼搏则不分年代皆如此。关卓中说:「移民的故事是普世性的,海外华人可以在这本书看到自己的影子。」
➤落叶归根落地生根
《吃饭没》里的中餐厅接住了离乡背井的华人。由于开中餐厅的门槛低,许多移民一落脚就开始炒饭、炒面,用炒锅端出青椒牛肉或咕咾肉,开启小生意。餐馆安顿了自身经济后,也成了宗族来投靠的温暖港口,其中不乏一些无身分的朋友也来投靠。人生在异地下锚,自身的风俗文化也扎了根,单单数不清叫做「北京」、「台北」、「金龙」、「长城」、「香港酒家」的店名,就是和家乡最深连结的座标。书中在伊斯坦堡开餐馆的移民,每周固定阅读从台湾寄来的报纸,甚至还把小孩送回台湾读书。
为了《吃饭没》的中文版,关卓中一一和20多年前的拍摄者联系。他说:「当时是拍摄英语节目,并没有确认他们的中文名字,这次中文版,就是要好好地请教他们的中文名字怎么写。」
再次联系,有感动也有感伤。关卓中表示:「有的人离世了,有的人转行了,大多数的受访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开中餐厅,毕竟这是辛苦活。」时间和距离也左右了这些海外华人「回家」的意念。从一开始一定要光宗耀祖的回家、再怎么样骨灰都要葬回中国,到现在多半决定就在新的国度落脚,至于骨灰也没那么执着于要拿回中国。
关卓中引用在阿根廷开餐厅、被封为春卷大王的江福清的话:「以前是有这个想法,落叶归根嘛。但是现在归不得,扯不清了。每次回大陆都有很多麻烦的事情。」
➤你是哪里人?
关卓中在《吃饭没》每一篇章的结尾都会问受访者:「你觉得自己是哪里人?」有人回答:「我是千里达人」、「我是巴西人」,但大部份还是会回答「我是中国人」。
「采访、拍摄和写作的过程中,到最后一定会触及身分认同的问题。」关卓中说:「这其实也是我个人的命题。我拥有3本护照,我一路从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乃至于落脚加拿大,我不断会问自己是谁?是哪里人?」
「那你是哪里人?」我问。
「我是汉人、是华人,应该说是世界公民。」他答。
20年前关卓中拍摄中餐厅时,他轻松地飞去以色列、南非、模里西斯等地,当时的世界气氛是天涯若比邻。但20年后写《吃饭没》,世界变得完全不一样,乌俄战争、以哈战争、大批难民涌入美国(其中有大批中国人出现在墨西哥边界想办法偷渡入美),世界各地树起更多藩篱,「世界公民」的称号显得过于理想化。
关卓中悠悠的说:「乌俄开战时,我非常沮丧,然后世界的局势越变越差。」回首纪录片拍摄历程和《吃饭没》的写作过程,关卓中认为这本书像是个人的回忆录,记录行旅世界各地中餐厅探索的旅程,也是近代华人移民和世界局势的缩影。
面对所处的世界,关卓中说:「和过去相比,现在更没有希望。」尽管时局让人悲观,一句「吃饭没?」开启沟通的桥梁,千言万语的移民故事,就从这句问候语开始。 ●( 原文于2024-05-02在Openbook官网首度刊载)
吃饭没? :探访全球中餐馆,关于移民、饮食与文化认同的故事
Have You Eaten Yet? : Stories from Chinese Restaurants Around the World
作者:关卓中(Cheuk Kwan)
译者:张茂芸出版:大块文化定价:550元【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关卓中(Cheuk Kwan)
生于香港,在新加坡、香港、日本度过年少岁月。获加州柏克莱大学系统工程学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工作数年,于1976年移民至加拿大,服务于资讯科技领域长达25年。现居多伦多市。
自幼即不断在多国间迁徙的生活经验,让他很早便领略周游世界的乐趣,结识不同国家的人,也通晓多种语言,包括英语、日语、法语、粤语、中文。
定居加国后积极投身社会运动,推动亚裔人士平权。 1978年与朋友共同创办《亚裔加人》( The Asianadian )杂志,旨在介绍、推广亚裔加拿大人的艺术、文化与政治。翌年因加拿大电视台播出对华裔加人带有种族偏见的不当报导,曾协助带领争取华裔加人平权的社会运动。
1988年于纽约大学进修电影制作,后成立「帝须电影公司」(Tissa Films),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结合对美食和旅行的热爱,探究华人流徙世界各地后发展出的文化,完成《中餐馆》系列纪录片( Chinese Restaurants series ),包括:《流徙之歌》( Song of the Exile )、《岛国情怀》( On the Islands )、《天涯三洲》( Three Continents )、《拉丁情愁》 ( Latin Passion )、《边境无疆》( Beyond Frontiers )等5部影片。
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也是走遍16国的游记,他以这些国家中餐馆的厨师、劳工、创业家与梦想家的故事,绘成一幅缤纷动人的世界华人地图。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