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女孩酒吧 | 威尼斯
傷心女孩酒吧 | 威尼斯

// 寫字、看書、發白日夢、失眠。 IG : willisho

《纯真博物馆》:打开一道大门,在伊斯坦堡中心呼唤爱

(编辑过)
在成长中总经历无数悲伤,想去忘记但其实难以忘记,它们会活在身体里,成为创伤。你可以不理它,但它总会回来找你。如果面对它,转化它,甚至找到一个容器去盛载它,就能与之和解。

「已读不回」是由「香港文学生活馆」创立的YouTube Channel,一周推荐一本好书,过去嘉宾包括香港唱作歌手Serrini、哲学普及团体「好青年荼毒室」、作家董启章、作家邓小桦、中大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念欣等。

两年多前,文学馆创办人邓小桦创立这个频道,希望推广阅读,并找我主力制作内容,在当了两年半节目制作人、拍摄了八十八集之后,这次轮到我来说一本书。这本小说我特别喜欢,有种难以言说的感动,作家从创作到打开一道实践的大门,在极度疼痛之中得以治愈,这是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纯真博物馆》。

观看影片这边:
https://youtu.be/P2_twDSb874

YouTube影片连接

《纯真博物馆》:与伤痛和解

如果可以去旅行的话,我想我会马上飞到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有一座三层的博物馆,位于容易迷路的老城贝伊奥卢地区,地址是Çukurcuma Caddesi, Dalgıç Çıkmazı, 2, 34425, Beyoğlu,如果你怕找不到的话,记住外墙是深红色的。

这座博物馆是由小说里延伸出来的,《纯真博物馆》的故事虚构,但现实中,是真的有一座真实的、由作者帕慕克兴建的「纯真博物馆」。

这本小说的爱情故事,基于七十年代的背景,伤感残酷,引用书介就是「献给所有曾被爱情撕扯得体无完肤的凡夫俗子」,但帕慕克最后在转念之间,将故事的重要物件、城市遗物提取起来,建立了一座真实的博物馆,令故事得以延续,容让读者继续进入、往后怀缅、向前释怀,这一份巨大的爱意,让我感到治愈。

现实世界中的「纯真博物馆」,位于伊斯坦堡;照片来源/egebulten

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很多时候都是痛苦的,作家严肃对待世上之物,深入人类情感,让人不能逃避,但痛苦之中亦有一道大门。爱情故事发生在东方保守却想迈向西方开放的城市- 伊斯坦堡,因为这样的背景,主角的人生受到种种挫败,爱情所在之处,尽是阴霾。

然而作家说:「纯真博物馆的大门,将永远为那些在伊斯坦堡找不到一个接吻场所的情侣们敞开。」

台湾作家郭强生有一本书,名为《如果文学很简单,我们也不用那么辛苦》,我认为愈是辛苦地在文学之中写下世界、理解世界,就愈能在文学之中,看到创作者的力量,隔空连结,找到知己,得以治愈。

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爱情故事

《纯真博物馆》的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文学大师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他曾经到哈佛大学文学讲座开课,这个讲座历史悠久,从1926年开办,曾邀请过卡尔维诺、波赫士出席;而「以读不回」第30集,由「好青年荼毒室」四哥介绍的文学《悠游小说林》作家安贝托.艾可亦曾到这个文学讲座。

帕慕克最耳属能详的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他的小说具备中西帝国交汇的特点,他出生于欧亚交界伊斯坦堡,曾客居纽约,在文学家庭中成长,祖父因兴建国有铁路而富有,让他父亲能够沉浸在文学世界。而柏慕克亦然,同时关注社会议题,他非常擅长写人的性格、城市景观,即使读者对伊斯兰世界和土耳其非常陌生,亦能透过他的作品理解这个古老帝国。

影片截图


《纯真博物馆》36万字、83章。快要读完的时候,依依不舍,但帕慕克却留给读者一扇窗。翻到中文版第467页,印有一张博物馆的门票,你拿著书去伊斯坦堡,就可以免费进入「纯真博物馆」。

真的是太感动了。

故事不是太复杂:1975年,男主角凯末尔迷恋十八岁的美少女芙颂,他们是远房亲戚,偷情四十四天,凯末尔是伊斯坦堡最有钱的上流社会、芙颂是贫穷女子。凯末尔早有婚约在身,偷情过后,他和未婚妻在七十年代的希尔顿酒店举行极尽豪华的订婚,芙颂作为亲戚亦被邀请,在那晚过后,芙颂从此消失。

此后凯末尔极其痛苦,他承受众人眼光和家族期望,在保守社会之下提出解除婚约,令未婚妻负上失贞之名。自此他寻找消失了的芙颂,一年后他们终于重逢,但女方已经迫不得已结婚。

虽然听到这里,你们可能觉得故事很老土,但好戏在后头,故事在这里才正式开始。

自此,凯末尔守候了八年,设法留在芙颂身边,他以亲戚身份,每隔数天便去芙颂家吃饭,跟女方丈夫和平相处,喝土耳其克拉酒、看电视、喂金丝雀、赶在戒严前由司机驾自己回家。

这跟博物馆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谈到收藏的部分。

八年间,男主角开始疯狂收集芙颂的一切物件,他趁没人为意的时候不断「偷窃」,收集的物件包括:芙颂的胸针、耳环、小时候用过的手帕、电视顶的小狗摆设、用光的香水瓶、厨房的调味料等,当然还有最著名的部分:女主角抽过的4213根烟头。

后来爱情有没有延续,我不剧透。只能说,在往后25年,男主角到访过世界各地的5723座博物馆,米兰、苏格兰、东京、俄罗斯...... 私人和公营的博物馆他都去遍了,去感受物件之于自己的意义。最后他停止流浪,回到伊斯坦堡,建一座自己和芙颂的博物馆,故事中的凯末尔买下芙颂住过的家,即是他八年来去吃饭的房子,将它改建为博物馆,内部保留窄小的走廊,以量度他们接触过最近的距离。

除了女主角的旧物,他还搜集伊斯坦堡街道的照片,以纪念他们曾漫步过的地方;七十年代的土耳其电影海报,以纪念他们曾在漫漫长夏看过的许多电影;每艘轮船经过伊斯坦堡海峡时的照片,以纪念他们曾在海边听过的轮船汽笛声。

就是这样,爱情与城市结合,人离不开城市,城市也离不开人。

以虚构治愈现实

说到帕慕克,不能不提他小说中的特点:经常探讨这位处欧亚交界的古老帝国的文化、人民的心理。

这部小说远远超出爱情,书中不绝谈到:土耳其面对欧化和自身传统之间的拉扯、电影业蓬勃但离不开古旧的意识形态、城镇出产汽水但大家都想喝可口可乐,作家在爱情的相处细节之中,铺出了一个帝国挣扎的面貌。

也基于这个隐晦不清的城市背景,开初凯末尔对于违反传统目光、偷情、病态地收藏情人物品感到羞愧,但后来他与之和解,并渐渐感到骄傲,为了爱情、也为了城市:

「主题是骄傲。我要用我的博物馆不仅让土耳其人民,还要让世界人民学会,要以我们经历的人生为荣。我在外面看到,当西方人在骄傲地生活时,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则在羞愧中生活。而事实上,如果能在一个博物馆里展出我们人生中那些令人羞愧的东西,那么它们就会立刻变成令人骄傲的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当中的转化,为何我会对这本书如此着迷?我也是一个很喜欢收藏旧物的人,回忆过去的时候,也总是先想起物件、场景,才能忆起感受。而书中认为,每个时刻都有纪念它的物件,于是博物馆就是把时间转换成空间的世界。博物馆不用来参观,是用来感受的。男主角在旅行之中知道了收藏的意义:「现在就像一个人类学家那样,只有展出我收集的那些物品,锅碗瓢盆、装饰摆设、衣服、图画,我才能为自己度过的岁月赋予意义」。


刚才提到凯末尔和芙颂的所有,都是虚构故事。这本书最令人疑真似假的地方,觉得脑袋爆炸的地方,就是:作家如何在故事创作走出现实,建立同样名为纯真博物馆的地方。

回到现实,作家帕慕克在1998年买下一栋红色三层小屋,并在构思小说时,把芙颂一家设定为居住在这间屋里面,并安排故事男主角八年来,都去探访这间他在现实里买下来的房子。

帕慕克写这部小说之前,已一直收集伊斯坦堡的旧物,不时到二手店、街边、别人的家,买下小说设定的1975年起,平民家庭可能会使用的物件。他一边写小说、一边收集物件,包括4000多个烟头,并把物件安插在小说之中,写完小说,便建立真正的博物馆,作为故事的延伸,表达他对城市和人的爱。

读完了书,如果读者想摸得到的话,请到博物馆。

4213根烟头Close Up;照片来源/kesfettik
照片来源/kariyerimdergisi
照片来源/arkitera


而现实世界里,作家帕慕克是博物馆迷,他有无比的执着。

他说:「大型国家博物馆一向给我巨大、却可看不可碰的疏离感,我不会去建造一座宏伟、纪念性的博物馆,而是去展示城市后街、寻常生活中的小事物。我想把平凡小故事、故人往事都放进去博物馆,正如小说一样巨细靡遗地把人物生活细节写下一样。」

释放压抑,与自己和解

面对种种痛苦,当你去进行和解及创造,就是一种治愈。

书中给出一个问题,当你处于一个压迫的地方,你到底爱,或不爱你所长大的城市?

爱情故事中出现种种压抑,都跟污名化有关,「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允许我那样做」。芙颂出生贫穷,曾经参加被认为是不雅的选美、跟富家子弟偷情。凯末尔亦因为一直痴恋远房亲戚,而不好好结婚,被麻烦的记者写到花边新闻,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都远离他。而他的未婚妻,因为失贞但最后结不成婚,大家对她议论纷纷,要离开伊斯坦堡。

这部小说花了数十万字,写下痴狂、极度疼痛和折磨的爱情,而外在的传统思想让所有人都无可奈何,但城市里有着各人的痕迹和回忆,你不爱此城,但同时亦得爱此城。

从一段受到压迫的爱情故事,到收藏情人的物件,再到一个人远走西方看尽博物馆,然后回到家乡,从偷偷私藏到骄傲地展示物件和生活,建立一座有私人的爱,亦有公共城市回忆的博物馆,帕慕克坚定地展现出温柔、理解,和释放压迫的爱意,他带读者找到治愈的大门。

书中的第一句是,「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而我却不知道。」

受尽苦难之后,书中的最后一句是,凯末尔想让读者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

我有在深夜看书的习惯、也有在伤感时看书的习惯。在我们的成长中,都经历无数悲伤,想去忘记但其实难以忘记,它们会活在身体里,成为创伤。可以不理它,但它总会回来找你。如果面对它,转化它,甚至找到一个容器去盛载它,就能与之和解。

作家透过自身的反抗、对探索情感的不懈、对世界的好奇、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经历的歌颂和肯定,去深深拥抱难过的事物,「纯真博物馆」传递了爱意,并让我们知道,有一道大门。这三十六万字的寻找之旅告诉我们,人生的命题,你总是要不断受伤、理解、碰壁、和解,去寻找答案。

照片来源/arkitera


帕慕克与他搜集回来的旧物;照片来源/arkitera


《纯真博物馆》书封

回读不回Book Channel YouTube: https://bit.ly/3x9adB7
香港文学馆「虚词.无形」IG: https://www.instagram.com/formless.particles/
香港文学馆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ormless.particl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