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cheWu
WencheWu

前國際新聞編譯,韓劇、書籍成癮人士。 每週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介紹韓國文化。

【阅读笔记】以记忆的魔术召唤对于中华商场的乡愁—《天桥上的魔术师》

2021年最具话题的台剧,或许就是改编自吴明益小说,由杨雅喆执导的作品《天桥上的魔术师》。在看剧的过程中,笔者重读了一次小说,并深刻体会到戏剧改编后与书中内容的差异,及想像力被视觉化限缩带来的落差感。不过电视剧本身,也因为涉及更多社会议题,而有其独到之处。整体而言,小说是内敛的,电视剧则是外放的、更加符合的大众口味的,而笔者还是建议先追完剧之后,再重新阅读小说,或许会有比较不会互相干扰的体验。
当我问到他们记不记得天桥上的魔术师的时候,有些人完全忘记了,还问:「天桥上真有一个魔术师吗?」当然也有些人记得,这让我松了一口气。那魔术师的存在,对我而言就像是某种意识上的天桥的存在。没有魔术师就没有天桥,没有天桥,商场就断了,就不成商场了。

2021年最具话题的台剧,或许就是改编自吴明益小说,由杨雅喆执导的作品《天桥上的魔术师》。除了想亲眼目睹文字中的中华商场如何被重新建构的小说粉丝,随着电视剧的热潮持续,想必也会有更多原本没看过小说的人,想去看看原著到底写了什么。

在看剧的过程中,笔者重读了一次小说,并深刻体会到戏剧改编后与书中内容的差异,及想像力被视觉化限缩带来的落差感。不过电视剧本身,也因为涉及更多社会议题,而有其独到之处。整体而言,小说是内敛的,电视剧则是外放的、更加符合的大众口味的,而笔者还是建议先追完剧之后,再重新阅读小说,或许会有比较不会互相干扰的体验。

《天桥上的魔术师》是作家吴明益在2011年出版的小说集,内容包含了十篇互涉的小说,以及九个曾居住在中华商场的成长故事。比起其他作品中,只能隐隐看见商场的痕迹,这部作品将作者小时候的视角,与中华商场的回忆,完整呈现在读者面前。透过「魔术师」作为关键人物,作者召唤了对于中华商场的「乡愁」,以及那些曾经的记忆,字里行间也隐隐透露出对于物是人非的感慨。


汤姆当时住在商场三楼,他从山东一路逃难来到台湾的外省老爸在二楼开了一家卖锅贴、包子、小米粥的店,小学就在他们家对面,只要走过一个天桥就到了。而马克家则是在隔壁栋的商场一楼开五金行。汤姆每天起床准备好以后背着红色瓶盖的塑胶水壶走过爱栋往信栋的天桥,绕到马克家门口,爬上小阁楼的铁窗敲窗户玻璃,把马克叫醒以后等他一起去学校。走过长长的天桥,下桥右转会先经过罗丝家招牌上写着「西点面包」的店门口。那招牌真的就只写了「西点面包」,当时同学们都以为「西点」就是店名。


既然是回忆,当然少不了关于中华商场的种种细节,透过作家精准的叙事能力,读者仿佛能够幻想自己穿越时空,走在主角身边,走在早已不在的商场内部,和他们一起经历童年的种种。但比起剧中以小朋友为主角,让所有事物都经过童稚的心灵折射,书中却更趋近于由现在成人的眼光,去缅怀、哀悼已逝去的一切。

不论是两小无猜的爱情,或是家中的各种变故,所有的故事都蒙着一层淡淡的哀伤。在「一头大象在日光朦胧的街道」这则故事中,开设钟表行的主角父亲愤慨于机械表被「只靠电池一闪一闪地,以为自己能告诉世界上的人时间是什么了」的电子表取代,也仿佛让人体会商场受到时代淘汰的不甘。


这个城市的每条路看起来都像历经风霜再修补而成,而那些修补的痕迹如此潦草,一看就知道未来会再次支离破碎。


「有时候你一辈子记住的事,不是眼睛看到的事。」在书中,魔术师曾如此向小不点说。虽然导演杨雅喆在受访时表示,比起电视剧想要表达「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小说所讲的则是关于「消失」,但或许两者所想要传达的,其实是殊途同归。

正好就在笔者出生那年拆除,我们这代的人,或许对于中华商场的记忆并不深,然而它却也曾是老台北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对于在其中长大的小朋友而言,中华商场更像是他们的全世界。虽然具体的事物终有一天会消亡,但「记忆」这位魔术师,却也能够随时召回那些曾经存在的片段。而既然我们还能够回忆,又有谁能够说它不存在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