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耕
閱讀筆耕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科普網站【鏈習生】專欄作家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光环效应》认知思维里常见的九大陷阱

(编辑过)
阅读过程中,上博客来查询「受害者」的简介,发现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这位管理学大师的作品就入选两次,占了为数的一半,希望两人不要结下梁子⋯⋯。

作者:菲尔.罗森维格(Phil Rosenzweig)
译者:徐绍敏、吴宜蓁出版社:商业周刊

《商业造神:光环效应如何打造超完美企业神话?破解九大假象,有效思考绩效、策略及转型真相》

长年来,专家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寻找企业成功秘诀,优秀业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光环效应》则是抛出另一个不同问题:「为什么业绩优秀的原因难以琢磨?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对商业的许多看法受到了假象的蒙蔽⋯⋯。展示商业思维里常见的九大陷阱,除了反其道而行带来的耳目一新,《 反脆弱》作者塔雷伯的大力推荐更是一大亮点,赶快来一探究竟。



■ 光环效应

做为九大陷阱之首(我的感觉),贯穿整书的专有名词【① 光环效应 (Halo Effect)有必要先谈谈。

⚠️ 简单地说,就是以大概印象为基础,来判断某一具体特征的趋向

举书里例子,某间公司的客服中心每天要接到上千通电话。据统计,那些疑问马上得到解答的顾客里,58% 的人觉得自己的电话「马上或很快」就被接听了,只有4% 的人认为自己等了「很久」;那些问题没有立刻被解决的客人中,只有36% 的人认为电话「马上或很快」被接听,高达18% 的人都认为自己等了「很久」。

事实上,该公司配有自动接听系统,两组人之间等待的时间并无差异。只是关于客户服务的整体印象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光环效应,影响了人们对于自己等待时间长度的判断。

Photo by Adrian Smith on Unsplash

看到这边,你可能会觉得光环效应是负面的,然我对它的态度是中性的。事实上,光环效应能减少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还是一种启发、一条经验法则,用来猜测那些不好直接衡量的事物。它是我们的天性。



■ 商业世界中的光环

「那关商业什么事?」

是有那么一点事后诸葛的成份在。

总结来说,如果大家已经知道了(业绩)结果好坏,那么就不能指望他们不偏不倚地评价。不论是参与其中的人,还是一旁的观察者,一旦他们认为结果很好,他们就愿意找积极的因素作为原因;一旦结果不好,他们倾向找些消极因素作为解释。

⚠️ 与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还不如说是喜欢找合理解释的动物。
Photo by Alexander Shatov on Unsplash

不禁令人联想到年初爆红的Clubhouse App。

我锁定日期范围,比较2 月和4 月在网路上搜寻到的风向。于是,邀请制从原先的「社会菁英尊荣感」变成「限制使用者基数」;即时聊天从本来的「没存档没压力」变为「含金量不稳定」;功能阳春也从「专注满足对声音的需求」成为「只能用声音传播的不足」。

话是两边说,墙倒众人推。是非评判随着绩效(光环)的变化而变化。



■ 另外八个陷阱

先附上整理好的Mind Map,也摘录另外八个常见错觉现象的剖析,不只左右商业研究的判断,也在我们每天日常的生活中四处上演:

以XMind编纂,新视窗开启可获得较佳解析度

📈 与统计方法有关

先是提到【② 因果关系】 。两件事也许相关,但相关不等于因果,例如冰淇淋销量与溺水机率呈现正相关,但明眼人都知道他们是共同受到第三个因子——酷暑——所影响;此外,有时难以断定究竟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像是员工满意度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紧接着是【③ 单一解释】 。书里没提,但这是一种「 共线性」的现象,意思是说影响公司业绩表现背后的原因不可胜数,而且彼此互为表里(可互相替换),想要断言某一个因素具有决定性影响力是很危险的;然现今商管研究分类细腻,只顾着专攻自己擅长的领域,比方说领导力、市场定位、公司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管理⋯⋯等,却很少有人关注如何解开这些指标中各种可能的纠葛。

小结⚠️ 因果关系:相关不等于因果。
⚠️ 单一解释:忽略各种因素之间相互重叠的问题。


📑 与实证资料有关

【④ 关注胜者】就是「 幸存者偏误」的概念。若只是找些成功的企业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却没那些失败的公司做对比,那永远也找不出公司出色的原因;在这里拿《追求卓越》这本书开刀。

后继者《基业长青》改良了样本,搜集庞大的资料,对18「组」公司(是的,这次有对照组)进行缜密研究】 ,又被狠狠地吐槽。如果数据已受光环(业绩)污染,那不管数量再多也毫无意义,充其量是找到一堆描述杰出公司的形容词语罢了。

作者还点出《基业长青》选中的高瞻远瞩型公司,能在64 年业绩超过市场平均水平15 倍,怎么研究结束的5 年内,有超过半数变成庸才了?也观察1957 年标准普尔500 指数上的公司,在40 年后的1997 年的表现,结果只有74 家仍「长青」在榜,其中62 家早已风光不再,只有12 家公司绩效优于指数成长率。 长盛不衰】被证明原来是假象一个,但无数管理者依旧趋之若鹜,就和秦始皇求仙药一样。

小结⚠️ 关注胜者:幸存者偏误。
⚠️ 缜密研究:无济于事,若数据已受污染。
⚠️ 长盛不衰:犹如秦始皇求仙药。

🔎 与迷思有关

企业不可能靠着遵循特定的步骤就获得成功,反之,一间破产的公司也未必是执行不力。因为公司的业绩是相对的,必须考量竞争对手的举措,而非单看个别【⑦ 绝对业绩】

作者也质疑《从A到A+ 》中那11 家卓越公司都是「刺猬型」——专注于明确核心——的观察,并不能说明成为刺猬就能增加成功的机率。或许有的刺猬靠【⑧ 孤注一掷】大发横财,但大部分刺猬血本无归;整体来说,分散风险的「狐狸型」公司表现更好。

最后是切勿把商业研究当成【⑨ 组织物理学】看待既无法把公司放在培养皿中做实验,它们也无法达到物理学的精确和可复制性。关于公司业绩,没有所谓的永恒不变法则。

小结⚠️ 绝对业绩:必须考量竞争对手的举措。
⚠️ 孤注一掷:有更多的刺猬血本无归。
⚠️ 组织物理学:公司业绩不遵循恒定的自然法则。


■ 后记:批判性思考,取中庸之道

阅读过程中,作者每吐槽一本书(总共吐槽四本),我就上博客来查询「受害者」的简介,发现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这位管理学大师的作品就入选两次,占了为数的一半,希望两人不要结下梁子。

从此不看商管书了吗?倒也未必,只是得带上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把它当故事看,而非捧为圣经,盲目崇拜;其实平常不太读研究「法人」的书籍,觉得这些商业巨兽离我太遥远,比较倾向关注「个人」议题。

或许,能以《 致富心态》里「中庸:避免极端」的启发,来呼应如何看待这些商管书:

聚焦某个特定人士与个案研究可能很危险,诸如亿万富豪、企业执行长、或是占据新闻版面的天价案例,这类结果往往受到极端的运气或风险左右,甚难将这些教训套用在自己的人生上。

取而代之的是,应该寻找广泛适用的成功和失败模式,更贴近现实,取其中庸之道。



谢谢各位看到这边,随文附上我的〔赞赏公民2.0 〕〔围炉〕〔其它平台〕链结,欢迎来逛逛喔!

🌱 成为我的赞赏公民👇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获邀进围炉❏
🌱 追踪【中书神经系统】广播资讯不漏接好书金句/书市快讯/短心得/心智图❏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没👇
FacbookMastodonMediumVocu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