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漫讀》前言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體系,延續至今;二千多年來,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格和行為模式;主導了中國的政治制度,維繫了中國社會的秩序和運行。而孔子的言行,則奠定了儒學的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其弟子編撰的《論語》一書中。

一朝聖人兩朝天子的朱姓
福建武夷山朱熹講學的武夷精舍 攝於2019年有個新認識的姐,姓朱。她得意地說:「一朝聖人兩朝天子的朱」。「聖人」說的是南宋儒家理學巨擘朱熹,而明朝的「朱」人盡皆知。不過還有哪一朝是姓朱呢?對歷史沒有太關心的人,應該早就忘光了,但小弟我卻恰好對歷史大有興趣。

庸人、士、君子、賢人、和圣人
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不曾中斷,與其他任何文化都不同,此間區別,不可不辨。中國文化不是囫圇個地流傳下來,沒有損失。而是有個主軸沒有失去,這個主軸存在於賢人、隱君子階層文化中。西方文化中斷,即是文化只存在於宮廷和民俗兩層,一旦失落,就只有重新開始的異樣文化。
女人到底要什么
精英女性什么都想要,包括象征进步的“符号”;非精英女性什么都要不到,包括同情。

楊朱、莊子、老子都有大量反對儒家思想的部份
我們受雜家影響很深,都是透過雜家認識道家,以為儒釋道可以合流。其實道家有大量反對儒家思想的部份,只是在雜家之中完全削走了。不知道原本兩千年前就有人針砭讀書人、儒士,並提出對著幹的很多想法和主張。

孔子的克己复礼:最早宪政运动的倡议和尝试
历史上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误读,不但是历代儒家的有意或无意为之,而且也还包括一些外国的思想大家以管窥犳的偏颇认识,如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就瞧不起孔子和《论语》著作,认为:“孔子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上的训诫,除此我们不能获得任何特殊意义上的东西。

孔子的中庸之道 :华夏的自由之光
英国人自从签署《大宪章》后,经历了六百多年演进,始终对公正孜孜不倦的追求,最终获得法治和自由,从而幅射影响了西方文明、乃至世界现代文明,这是一颗公正种子长成文明参天大树的故事。孔夫子推崇中庸,中庸是天道,中庸也即公平,由孔子的思想出发,我们只要披荆斩棘、一路前行,最终也能抵达自由的彼岸。

孔子思想的深层结构:确立现实可行的政治和道德标准
如得赛先生教诲,能有什么新角度新纬度去审视中华古代经典?我觉得用三个原则来研究是适合的:一是用“奥康姆剃刀”原则来削减多余的繁文修饰,拒绝以水平低劣或神秘的理论来解释伟大的思想。二是可理解的原则,凡是站得住脚的理论都是可述说和明理的,不求诸神秘主义;三是理论可持续原则,理论因应问题而起,亦随问题变化而有新发展。凡是躲在“博大精深”、“圣人之言”和“自我体悟”背后故作高深的理论,都是枯死状态的化石。

【書中教我的五件事】ep3.儒家文明最強大的統治工具
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推崇儒家的思想,中華民族更是將「孔孟」二人送進了宮廟之中,將其二人的地位提升到神祇的位階。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儒家?

巨龍巨龍你擦亮眼
思想像是個皮囊,皮囊有著眾人的希望,人氣吹起了氣球,鼓起的氣球隔開了你我,充滿壓抑的希望皮囊,不知何時會爆破? 儒家思想吹起的氣球,撐大的氣球像是穩固了中華,皮囊阻止了個人發展的自由,東方之龍一直沉睡著。
邓晓芒批判儒家——奸诈的诡辩和自甘堕落的集体无意识
邓晓芒批判儒家主要是两点,a.当代新儒家很鸡贼,老是玩“小学”考据,就是从古代典籍坑出来点只言片语玩文字游戏来证明西方的普世价值中国人老祖宗早就玩过了,比如西周那个什么“共和”,从而误导人们不要去深刻思考东西方思想的深层次差异,b. 儒家三观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比方讲犬儒,圆滑...
做善事仅仅是为了利ta吗?
发心很重要,但却常常模糊不清
凡人呓语-22.8.5-赡养与孝道
子女不得不面对的终极命题~

对“彼此相爱”的一个解读
换言之,在儒家那里,很可能并没有可以开出民主的思想根源。而对比起来,约翰福音这一句“彼此相爱”,超越了人在社会中的种种附加,从而呼唤起一种更为激进的平等意识。这样的思想资源,也许在今天是更加适用的。

春蚕
春蚕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最低层民众的一生,被政权夸大着功能,实际上没有任何选择的一生。
论语漫读(100):“井有仁焉!”—宰我提了个刁钻的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第六)。井,不能狭义地仅理解为井,而是比喻危险的境地。逝,去;罔,迷惑。宰我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怀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盲从权威。

论语漫读(99):“鲁一变,至于道”—孔子一心想复辟礼制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第六)。孔子的“变”,是变回去,变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时代;正好与法家的“变法”相反。孔子之时,“礼乐崩坏”。但相对而言,鲁国沿袭下来的礼制多些。而齐国相对于鲁国,有管仲废旧立新、富国强兵的变法,于是离先王之道更远。

论语漫读(98):知者乐水,仁者乐水—智者仁者的不同特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孔子多次将智与仁并论,如“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第四)。这里讲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质。三句话,三个层次。首先是表象,智者喜爱如水一样,仁者喜爱如山一样。乐水乐山,并不是说智者仁者喜爱水喜爱山,而是喜爱如它们一样。

论语漫读(97):“樊迟问知”—樊迟是个爱追究的学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第六)。《论语》中,共记载樊迟两次向孔子问知,三次问仁。樊迟向孔子问智,孔子说:“以道义为准则来处理民事;同时敬重老百姓迷信的鬼神而远离之,可以说是智了。

论语漫读(96):“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因材施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同样是孔子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天资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深奥的学问。如子贡和子夏,“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而第一),“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第三)。天资在中等以下者,就不可以教他深奥的道理,教了也理解不了,白费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