鬬雪梅先吐

somno
·
·
IPFS
·

《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四》 初唐 · 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為武則天的詔官,所作詩作多為應制,也就是皇帝老兒,興致來了,就要下面的官員作詩來取樂!詩,不乍地,但對仗對句有可取鏡之處!

律詩中間兩聯需要對仗,「雪」對「驚風」,「驚」,馬嚇為驚,訓「乍起」狀!或「疾,急」狀!鬬雪,這個就有意思了!「鬬,鬥」本為二字二義,後來混用!「鬬」的本義是,也! 這裡的鬬,有挑「」的味道!

紛亂。唐韓愈《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章舉馬甲柱,以怪自呈。”錢仲聯集釋引張相曰:“鬭,猶也,也。”宋晏殊《酒泉子》詞之二:“流鶯粉蝶翻飛,戀香枝。”明高啟《晩登南岡望都邑宮闕》詩之一:“沙苑馬閒秋獵罷,天街車晩朝歸。”

通“逗”。逗引;挑逗。元喬吉《新水令·閨麗》套曲:“的滿街裏閑嗑牙,待罷呵如何罷。”《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五:“員外怎如此人耍?你只是與他些恩養錢去,是正理。”

「鬬」,有追逐,競逐的意思,大雪紛飛,雪片在空中,輕盈翻轉,有如在空中追逐,爭鬥!是謂「鬬雪」!

直tit,只tsit, 音近轉注。

「直」,特,但,只不過。《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好世俗之樂耳。”《漢書·司馬遷傳》:“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爲治者也,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顏師古注:“直猶也。”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舟次揚州和楊濟翁周顯先韻》:“莫射南山虎,覓富民侯。”趙朴初《周總理挽詩》:“非敢器其私,爲天下慟。”


續上篇:遇到

上首詩中,有「遇,鬬」兩字,兩字有音義的連結。

閩南語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有三個音字不同。語音檔在此

  1. 遇到->tu2(tuh)-tioh8 。這個tu2/tuh, 是鬪(俗字)/鬬 字!。雖然字典紀錄是都豆切 tau3, 不過也說從門斲聲,斲,切音tok8, tu3。變音過程,tau3<->tok,tok ->tuh->tu2。鬬:【說文注】也。㬪韻(tu2, gu7)。凡今人云鬭接者,是之理也。《周語》:「穀雒鬭,將毀王宮。」謂二水本異道而忽相接合爲一也。古凡鬭接用鬭字,鬥爭用鬥字。故,書寫文寫「遇」字,白話音發「鬬」的tuh/tu2音!

  2. 說->講(用字不同,意思相同)

  3. 不清,「不」,否定字,白音m7, 文音put,-> b(u)e7,「勿會」的合音!古字用「」!(註:勿 but8, 與 不 put 比較,b-, p- 都是雙唇音!)


黃銘先生提,閩南語音tu2 用「」字!

我回應,不如用牴字te2, 《說文·牛部》:“牴,觸也。《揚子·方言》牴,𠊷,會也。雍梁之閒曰牴,秦晉亦曰牴。凡會謂之𠊷。又通「抵」字!「𠊷」字 ti3! 閩南語的搔癢,bu-bu-ti ! ngiau-ti 撓抵,《台日典》用(口+知)替用。觸,念tak, 聲母為t-,可能是訓讀! 猜測是「角牴戲」的「角牴」倒置詞「牴角」的縮音,tok/tak !

「觸」字很有意思,只有閩南漳泉廈,與福州話的聲母是t-音! 福州話發音/tɔyʔ˨˦/。 其餘的方言音都是齒擦音tsh-。福州音,收兩音都是陰入:「tɔyʔ 陰入23 (遇見、對) / ʦʰøyʔ 陰入23 (文) 」。前者為白音,歸屬東江韻部的入聲。 音為喉塞尾音-h,與 顎塞尾音 -k 常混用! 故,此音為東江-ong音的陽入轉字! 也是 「搪tong5/tong7/tng7」字的「觸碰」義!

: tong5, 《揚子·方言》張也。又搪突也。 閩南語 tng7的用字! 教育部收一義,台日典收四義。常見的詞:搪突。搪塞。 這都是當,擋的音變與義變用語! 抵當,同義複詞。抵搪也是。

1.抵當,抵充。《元典章新集·戶部·祿廩》:“及里正宋翊侵食舊管稻穀,旋將今歲新收物抵搪。”

2.抵擋。淸洪昇《長生殿·哭像》:“我當時若肯將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

在口語中 tu2-tng7, 也是同義複詞的運用語法! 但是這個tu2, 不是「拄」字! 或許,「拄,抵」 兩者近義,音義有可能混用!在口語中,一事不煩二主,也是音字分離的例子。

sann-kha-tu2, 報紙常寫「三腳督」(舊文)! 《台日典》寫「三腳抵」,它還是認為抵te2字比拄tu2字恰當!蕭平治老師的語感:

Saⁿ-kha-tú:
三足鼎立 勢均力敵
Saⁿ-kha-tu:
三方勢力 互有消長」


李大樹先生指教,還需要考慮「遘」字! 遘的音符「冓」,象兩魚口對口,寓意,「會,遇」義!

金文表示相遇、相會,保卣:「遘于四方,䢔(會)王大祀。」。(上圖部分文譯)表示四方諸侯適逢其會,參與周王盛大的祭祀。

遇到靠近四方會王大祀的日子,,,。上文的遘就是(tu)。‘’于‘’(wa)是靠近接近的意思。(李大樹先生翻譯)

詞彙有「邂逅」一詞,「逅」,即是「遘」字!音是 hai6-hio6, (k- vs h-變),以聯綿詞來看是 後面的 -io 發生音素移位,成了-oi,-oi 唸起來似 -ai 於是「解」字被拿來組成複字詞。另外一個解釋是比較直白的,參考前作: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說文》:遘kau3,遇也! 鬬tau3,遇也! 遇gu7:《玉篇》見也,道路相逢也。 三字互義! 遘為k-見母! 鬬為t-端母,閩南語音的tu2,由「鬬」字而來的機率較大!同樣是「禺」音符的「偶」有 gio6音!也有 gu6的協音! 所以這個 -u, 是 「侯韻」的變化音組 -au, -io, -iu, oo, -u, 等!音變為 tau3-> tok8/4, ->tuk8/4 ->tu3/tu2 ! 再則,「鬬」,雖然字典寫「都豆」切 tau3, 不過也寫 從門「斲」音! 「斲」的切音是 tok, 用刀子剁的意思!又音,株(tu1)遇(gu7)切(tu3)! 《說文注》:鬬,遇也! 疊韻。疊韻的意思是兩字同韻母!都是 -u 音! tok <->tau3/tau2? -> tok 尾塞音虛化-> tuh, 變調 tu2! 所以,字音讀「鬬」!文字寫「遇」! 語跟文分離的現象!

鬬,也有湊合,聚合的意思。

拼合,湊。《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白玉成龍鳳巧,黃金縷出象牙邊。”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八珍羅膳府,五采筐牀。”《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我們鬭分銀子,與你作賀。


食好鬥相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omno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少婦自撈摝

年華箇裏催,清鏡寧長好。

只恨尋花來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