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裕森的<<開瓶>> (上)
林裕森先生在台灣葡萄酒界可說是無人不知,說他是華人葡萄酒散文第一健筆也是不為過。今天將挑選他的《開瓶》一書,與各位分章欣賞。
《開瓶》一書是他在網站數年的葡萄酒專欄集結成的書,可分為三個章節,每章節又分成各細小節,本次先挑選"開瓶之前"中13個小節作導論。
開瓶之前
葡萄酒的純度
這節論及葡萄酒的地域性問題,自全球化以來,不少酒商/釀酒者追求普遍飲酒的喜好,反而欠缺了一種純度,作者以此切入,介紹法國的葡萄酒概況。
法國有AOC的保護制,所以釀酒有諸多限制,區域性很強。事實上,法國葡萄酒很大機會都是由上天和歷史決定的,而不是葡萄酒農的自由意志所能取決的。例如:在法國涼爽的北部,除了香檳外,大部只用單一葡萄品種,温暖的南部産區則習慣用混合。這裡指出有一條把單一與混種葡萄的分界線,即從羅亞爾河與波爾多之間,自西往東南,斜穿過中央山地,在亞倫斯市南邊過隆河,往阿爾卑斯山而去。
而本節小結,則援引同樣是歐洲傳統的葡萄酒大國義大利,就顯得鬆散一些,有著許多的自由主義氣息。
葡萄酒的偏食症
談及葡萄酒的口味問題,作者認為每個人飲酒都有偏好的口味,這是什麽正常的。有人喜歡甜一樣,有人則喜歡單寧強一些。而本章指中一個核心問題,酒精提高成為了葡萄酒的發展趨勢,但這又是否代表好呢,會否因為要提高酒精而失去了上章討論的一些葡萄酒純度問題?這值得我們思考。
葡萄酒的愛情考驗
林先生依舊用他幽默的筆法,用朋友的愛情故事作開端,引出一項問題:葡萄酒是否愈放得久愈好呢? 其實這只是迷思,事實上並非如是。大部份的葡萄酒其實都適合在年輕時品嘗,放個兩、三年也還能稍變好,但真要久存是確定不會得到好處,而一般越便宜的酒是適合早趁品用。
當然,並不是葡萄酒都不適合長放。要存放,有一定的條件。干白酒的話酸味要夠高,甜酒要夠甜,紅酒的單寧要多一些,加烈酒則會比較安全,但還是需要好的均衡感。
青春不再
這節延續上章的討論,再談及酒的年紀問題,並介紹了不同酒在作為老酒與年青酒的差別。
以布根地為例,年輕好飲的不難找,但一瓶陳年的布根地紅酒真的出現,則完全沒有其他年輕酒可相比。這裡筆者加插自已少少的經驗,記得幾年前去布根地的酒莊試了一瓶正值盛年的老酒,那種如絲質感與香味,真是不能言喻,沉吟至今!
好了,回返正文,作者也介紹了波爾多的謝密雍和阿爾薩斯的灰皮諾,在年輕時特別低調內斂,少有新鮮果味,但中年開始則漸見精彩。而最後,作者也補充謝密雍釀成貴腐酒,那也是同樣精彩。
白酒的温度
不少飲者都會有種迷思,白酒要十分冰才會好飲。但酒與温度關係很微妙,就似情侶關係要適當控制,過激或過於平淡都無好結果。書中指出,太凍只會讓酒的香氣出不來。雖然一般的白酒,受到香檳飲法的影響,都希望7度以下,使人飲下去不會有發膩的感覺,但並不是所有葡萄酒都適合如此。
例如成熟的干白酒或甚至頂級的香檳,只要温度在15度即可,情願酒温高一些也不要太低,超低温會讓酒的香味出不來,再好的酒也不會迷人。另外,塞滿冰也是白酒的殺手,所以,葡萄酒是考驗飲者耐心的飲料。這個觀點筆者也插一段自己的經驗,筆者在初入葡萄酒門時也犯了這種錯誤,把一支白酒放在冰室雪了,再拿來喝,結果當然除了冰冷外,完全沒有味道。幸好,這種錯誤獲得了糾正,也可說是錯有錯著。當時酒喝了半瓶,剛好接到朋友來電說要買點東西說想離開酒店買點東西,結果一買就半個小時回到房間,當時想過把酒再冰,但口太渴想說是喝一口吧,結果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才意識到酒要在適合的温度下飲用。
回到書中,那真的要讓酒變凍可怎樣?林先生寫道冰桶要多水少冰,或者最理想飲前,直接放進冰箱,然後耐心等上兩個小時,讓他慢慢變涼,當然,還是要看不同酒款與酒的年紀而定。
美味的順序
本篇介紹飲酒的順序,很是值得入門者一看。所謂順序有一個最核心的理念:讓每一枝酒都有表現的機會
最基本的方式是:最清淡 、最不香、最簡單、最年輕、最便宜、最不起眼放前,如此類推。
另外一種是:先干後甜也是最基本的 ,但作者補充法國老一輩則會飲用甜酒先,主要因由是肥鵝肝會比較適合配貴腐酒,所以這先干後甜也並非是牢不可破的原則。
此外,先白後紅也是最基本的順序,但要注意這只是大原則,並不是全部都如此。例如,有些干白酒的特殊白氣和口感宜為於後作飲用,會受到影響。
而年輕的葡萄酒排在老酒之前品嘗也是最值得參考的原則,已成熟的老酒在吃完主菜後,在食乳酪時佳時刻,也是最配的。
帶瓶酒去吧!
這是作者分享帶酒的經驗,文中談及的故事十分有趣,這裡只挑了些重點作分享。
帶酒其實和送禮一樣是一門藝術,有許多的樂趣在。
如果不想傷腦筋,就拿香檳那是最保障的方式;而如果是想送人的,那就一定要送一枝要放一段時間,未到適飲年份的葡萄酒。假若想自己也飲一口,那就送白酒或香檳吧!並且先冰一冰,到貴客手中,感受到那温度,自然明白你的用意。
關於嗜好與收藏
談及買酒與收藏的問題,其實酒是永遠買不完的,而酒的收藏也是。在台灣與東南亞的地方,炎熱與濕的天氣需要需要酒櫃來放酒。若家中沒有地方,則也可在外面租,這也是一個方法。
筆者放此補充一些個人經驗,是何時買酒櫃呢?這是困擾不是初入門的朋友問題,我覺得空間與價錢還是其次,畢竟試想像只需買一次就夠了。反而買之前要先問自己一項問題:你能忍住不喝收藏的酒的嗎?這正是問題所在。如果會忍不住把買來的酒即喝完,那買酒櫃就變得沒有意思了。所以,這也是要宊破的第一個難關,要問酒就先能忍住。
新酒預售
談及新酒發售問題,售頂級波爾多酒商來講,每年最忙的是五月的季節。會買預售酒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會比較平,但預購新酒和投資一樣,會有風險,有些酒預售價甚至和平時買差不多。
此外,另一個風除是,購買後領不到酒也是有的,因為必須透過進口商預購,所以要選擇有信譽的進口商。
最後,書中補充一點,2005年可說是波爾多預售酒劃了一分界線。因2005太好年,預售也超高,甚至比過往一些老年份酒還要高。
邊喝邊賺
談及葡萄酒與投資的問題,作者在書中表示,不少人會選擇葡萄酒作投資工具,而且會以選擇能放耐久與稀有作為準則。
所謂耐久與稀,除了酒本身之後,市場的消化也是關鍵,使本身能耐放與稀有的酒更稀有,價值也提高。
雖然如此,作者指出實際要投資葡萄酒並沒有這麽簡單,大部份的葡萄酒都未能放到十年或以上。而且,如果真要投資必須成箱買,此恐非一般人可玩的玩意。
當然,從另一角度,飲到好的葡萄酒已算是成功的投資。
關於尺寸
談及葡萄酒的容量問題,作者也用他一貫的幽默風格,以男人的尺寸開玩笑作引入,對大即可好作反思。
普遍用玻璃瓶是在17世紀開始,當時每一瓶若為700ml,大概是因為工人吹一口所吹製的時代,尺寸沒有明確統一規定。
1970年後,歐盟建立標準為750ml,這個容量自此成為國際標準。而減半則為375也是用於一個人用餐常見的。而500ml則是晚近才出現,是一瓶太多,半瓶太少的折衷方法。
作者建議,除非是好年份的甜酒,否則盡量免買半瓶,因酒裡的氧氣較多,較會出現不易保存的現象。(除了如:更堡、阿爾隆斯的選粒貴腐酒SGN,以及德國的TBA等)
另外更少的有200ml,大多用於貴的加拿大冰酒;而187ml,又稱四分之一瓶,以及超迷利的有50ml,也多用於加拿大的冰酒
而大瓶方面,則最常見是2瓶的1.5公升(Magnum),這比一瓶的更適合保存與收藏。
而幾乎所有香檳都是在Magnum瓶中作二次發酵,兩瓶以上的香檳也是最好的,作者認為這才是王道的選擇。
另外,其他尺寸紅酒包括:
三瓶,波爾多稱為Marie-Jeanne
四瓶,波爾多稱為double-Magnum,而香檳和布根地則稱Jeroboam。
4.5公升 (六瓶的酒)在波爾多的稱為:Jeroboam;香檳和布根地則把稱為:Rehoboam
6公升(八瓶) 波爾多最大,稱為:Imperiale;香檳和布根地稱為Methuselah
再上的還有12瓶Salmanazar;16瓶Balthazar;20瓶Nebuchadnezzar
無國界葡萄酒
本章討論葡萄酒出現的國際主流的風格,並與保持祖先留下的土地和傳統風各出現理念衝突,可說是和第一節有關。
在書中作者談及一項理念很值分享:釀酒師可以透過不同技術讓酒變成不同的味道,但和名廚不同,即使有手藝,但新鮮材料只有葡萄,無法像廚師自由地在同盤菜玩弄不同的頂尖食材。這種體會可說是十分深刻。
近年有所謂無國界葡萄酒的口號,其實也是出自法國的,這種標榜生産新世界風味的酒廠,在法國南部,除餐酒外也有地方風味的法定區AOC.
所謂無國界風味,則是大量、甜熟的紅色莓果香氣,豐富的酒精和節制的單寧,而在法國的Languedoc,多的是這樣的葡萄酒選擇了國際流行的葡萄品種。
而法國也是最講求土地認同的國家,terroir是法文中獨有的字,意指一個地方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傳統,可以生産出風味獨特的美食特産,有點類似中文的風土概念。
遍地葡萄酒泉的國度
此章談及飲葡萄酒的的基本概念,首先,法、義、西三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葡萄酒出産國,合共生産全球一半以上産量。
而很多人把法國葡萄酒全視為貴是十分錯的觀念。事實上,法國許多酒的是價錢宜人,例如日常餐酒、地區餐酒,連許多AOC也是。
此外,自全球化以來,很多葡萄酒求高酒精度,但這實情是配菜的阻礙,這也算是就及前談及葡萄酒追求高酒精是否一件好事作出了回答。作者也指出,清淡與順口對一瓶頂級來說是致命傷,但卻是日常配佐餐的必備優點。
第一部份的13個章節就此介紹完畢,下次接著第二部份"開瓶之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