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不諳國語,怎麼辦?「家鄉話」法庭口譯員
剛剛聽到朋友說澳洲聯邦法院廣發英雄帖,要找會說中國某小地方方言的口譯員。聽說他們問遍了澳洲的翻譯公司都找不到會說這個方言的口譯員,所以現在開始通過口耳相傳看看能不能找到。案子的關鍵證人只會說這個方言,不會說普通話,沒有這名證人的證詞庭審就很難進行下去。
實在找不到這個小方言的口譯員的話,檢辯雙方甚至願意在開庭時採用「接續口譯」(relay interpreting),就是如果能找到能流利地說這個方言和普通話的人,那麼可以先讓這個人把證人的話翻譯成普通話,再讓另一名有口譯證的口譯員從普通話翻成英語。
案子具體的內容我不清楚,但是如果最後真的採用接續口譯,我估計大概會是澳洲法律口譯的歷史性時刻了!也許會開創先河呢!(配圖解釋接續口譯的操作方式,一般只用於會議口譯)
依微臣所見,這個史無前例的法庭口譯案子有幾個特點:
1 納稅人大失血!因為要付兩個口譯員的錢!
2 其實嚴格來說不是接續口譯,因為一般如配圖描述的接續口譯的第一棒本身就是口譯員,而這個案子如果找不到小方言的口譯員,法院甚至打算找一個僅是 “諳小方言和普通話” 的雙語人士 bilingual person 來當第一棒。
3 找非專業口譯員當第一棒.. 這個做法簡直難以想象!把重要的第一棒交給門外漢/妹,上梁翻得不正的話🥲就不能怪第二棒沒翻好了。
可是第3點也是這個案子的接續口譯最特別的地方!!
如果是非漢分支的方言,例如把廣西的少數民族壯族話翻譯成普通話,這個時候第一棒需要跨越兩種不同語系的鴻溝,就算讓受過專業訓練的口譯員來做都很困難了,何況要讓門外漢/妹來負責這第一棒😱 (又或者是如果第一棒是台灣的佈農語翻譯成國語)。
可是還好他們要找的小方言第一棒是漢分支的方言,這麼一來只要第一棒能流利使用該小方言和普通話,兩個語言之間的轉換就不難了,哪怕沒經過專業翻譯訓練應該也能勝任,翻錯的幾率會小很多。
例如「成都話-普通話」翻譯(或是「客家話-國語」翻譯)肯定會比「壯族話-普通話」(或者「阿美語-國語」翻譯)容易,而且容易的程度幾乎不能相比!漢分支方言的詞彙、句法、語序與普通話大致相同,翻錯的機會應該不大。
© 2018-2024 Kenny Wang, PhD 語言學博士、法庭口譯員(Certified Specialist Legal Interpreter)
我是 @西雪梨大學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翻譯專業 的老師☕️(對我們翻譯專業有興趣的同學歡迎猛戳上面的超連結看我寫的介紹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