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阿嬷
今年三月初,清明節,我和媽媽在河南鄉村呆了好幾天。距離,我上一次,來到這裏,是2020年12月。這是我第一次,在這裏呆這麽久。
一天下午,我問媽媽,如何看待自己被遺棄的經歷。媽媽,是過繼給外婆的。她的生父母,是外婆的親姐姐。外婆家,媽媽是老大,還有她的妹妹,她的弟弟。(我的小姨,我的舅舅)。在生父母這邊,我媽媽排行老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那幾天,我們就住在,她的大姐家。
對於這個問題,媽媽並不想多做回答。
外婆也去世了好幾年。
(至於,她親生母親什麽時候去世的,我不了解,也從沒有問過。)

2019年,農歷春節假期過後,我乘動車來到上海,開始一年新的工作。沒過幾天,我在辦公室裏,收到了媽媽的微信:「你姥姥走了!18號出殯」
這消息多少讓我舉棋不定,如果要去參加葬禮的話,得坐十幾個小時火車回漯河,還得向老板請假。去漯河,最方便的方法是經由我家武漢中轉。但我剛從武漢離開,又回一趟顯得多余。我媽媽微信告訴我,「你就不過來了」、「遠」、「麻煩」,盡管在她告訴我外婆去世前,她問我:「這幾天休息嗎?」
我已經四年多沒有見過外婆,她在北方的村子裏,死前幾年還去外面小城市打過臨工。在國慶要回家的時候,我媽媽問我,「想不想看下你姥姥」。那次微信對話中,我才得知外婆得了癡呆癥,半身不遂家裏躺了半年。
我詢問了具體病情,她回答:「剛開始不知道她有那麽嚴重,在說我一直在忙,回家看她就不能走路了。去大醫院也沒有那麽多錢,她沒有醫保,她不讓我帶她去。」 「在家小醫院看了,也用不了多少錢。」 「早就大小便失禁」 「看能不能熬到過年」「我沒辦法照顧她」 「現在只有多給她買點她喜歡吃的!我只能做到這點了」我不知道說什麽,只是回復:「你不要太難過,很多事情也都是命運。」
在這些對話前,我媽媽第二次問我,「問你想不想看下她」。我說,「可以啊。」 這不是真的想法,過了幾分鐘後,「我其實還好」 「因為感覺我無法做什麽」 照片中,我的外婆睡在沒有席夢思的床上,蓋著帶鮮花的綠顏色被子,她微張著嘴,滿是皺紋,農村老人的黑皮膚。這個磚瓦房很簡陋,到了冬天很冷,因為沒有暖氣。
最後,我告訴媽媽,上班地方離上海華山醫院很近,可以問問這樣的病該吃什麽藥。她告訴我這些沒有用的。我甚至在支付寶上,找到了對應科室預約了一名教授醫生。後來幾天,我一直沒有去,最終也沒有去。
1.
媽媽問我想不想要去看外婆,可能是想給我一個機會,怕我留下遺憾。現在想來,我確實覺得這是一個遺憾,是生命中留有縫隙的遺憾,一種委屈,一種自我。
我覺得我的外婆很可憐,她只參與她後代(也就是我)生命中很小的一段。在我少年前,記事起,我只回過一次河南。那是個夏天,陽光明媚,暴雨過後,會有成排的蜻蜓經過院子,輕輕用手就能捉到一只,其中一個舅舅還是追鳥能手,他向我展示抓到的野鳥,雞能撲哧地飛到樹上,一口井很深。我趴著往裏看,心裏凝註,生怕被困進了裏面。大人們,在一旁說,有個女人就淹死在了井裏(後來我才知道那個人,就是我親舅舅的妻子,最後舅舅瘋了,後來一直折磨我的外婆)。那個時候我五歲多,但上面說的我都記得,不是現在追憶或想象而來。
但我不太記得外婆,除了我從家裏出門在院子外面玩,總是弄丟了火腿腸。發現時,又重新回屋子裏,找大人要。村民們都在笑話我。現在想來,不厭其煩給我火腿腸的人,是我的外婆。她可能是一個吝嗇的人,但她沒有太在意。不過外婆不知道的是,我當時根本不可能會吃便宜的雙匯火腿腸,「餵狗吃的」,武漢的街坊都這麽認為。
那趟去河南,除了我和媽媽,還有我的父親,奶奶,和奶奶從小養到大的堂姐。從微妙的變化中,我感覺奶奶對這裏和外婆不太滿意,這也是她第一次到河南,她覺得招待的食物太差了,外婆看起來不太衛生,沒有文化,「你姥姥很摳」,我長大後奶奶有次談到那次旅行。
那次旅行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外婆,一直到上初中。第一次,我媽媽帶我去河南過春節。我很詫異,為什麽幾乎沒有聯系過的外婆,她看起來非常疼愛我。順便一提,我的外婆是媽媽的養母。因此到了農村,她先帶我見了親身母親(但她只是說「見姥姥」),進了屋,我感覺久違和遠方的「外公外婆」對我很冷漠,給了我好幾百塊錢壓歲錢,就不再有任何言語。我很失望,感覺陪媽媽在外地過春節不是個好選擇。
意外之外,我們坐了一會兒,媽媽就同他們告別。我很納悶,媽媽說去見另一個「姥姥」(農村姊妹多,我以為只是另一個親戚)。不耐煩,和她往著同一個方向走,心裏想著什麽時候能結束。
瘋子舅舅來接了我們(讓我有了些記憶,因為小時候,我對這個又高又瘦的瘋子還有印象),他沖了我笑笑,穿過一條道,門前有棵小樹,眼下的房子比之前的顯得破舊又寒酸。怎麽會這麽窮,我心裏想。但我得知這就是我們要住的地方時,心裏更覺得無法接受。
這個時候,我的外婆從竈臺裏跑了出來。她瘦小、皮膚幹癟,但從眼窩、面孔等樣子,能看出外婆是一個專橫、強硬的人。她來到我們面前,手緊緊抓著我媽媽的手,眼裏布滿淚花。她松開了我媽媽的手,走到我跟前,同樣是滿是淚花的眼睛看著我。我當時心裏有些難過,或者是一種無法想出的情感,我感覺眼下的外婆和剛剛的外婆完全不一樣,那一秒,我覺得我們也是親人,便不再遺憾要住在這簡陋的平瓦房。
媽媽的村莊,在過年時也很無趣。外婆家沒有電視,我們去姨夫家裏看春晚。外婆不愛說話,只是抽煙。她不會說普通話,也不想要河南話為難我(可能只是寡言),在她家時(她幾乎從不去其他親戚家),外婆只是呆在我旁邊。我同她講話時,她安靜的聽著,用眼神看著我,像是一個聾人。
她拿出了紅包,遞給了我。當時我覺得,可能只是意思一下(至少在媽媽的村莊,人們基本只給幾十塊錢當春節紅包)。打開後,我很吃驚,裏面是一千多塊。在武漢,親戚們就相約後,各自都有小孩就不互送紅包。但姑媽常會塞我紅包,奶奶也會給小輩準備紅包,那一年春節,以及過往,都是一百塊或兩百塊。我很吃驚為什麽外婆給我那麽多錢。
同母親春節時回河南,從那年一直持續到我大學畢業。後來,我得知外婆給他後輩(一樣是外孫)春節紅包只有幾十塊,我的弟弟妹妹要比我小快十歲,小姨和姨夫都是一個鄉的,除了大姐,另外兩個孩子和他們在武漢長大。
我問了媽媽幾次為什麽?她給了我不同答案:「你外婆更疼你」 「因為你是城裏長大」 「你很少回去」
這幾乎是我和外婆僅有的交集,每年短短幾天的相處。她從沒有到過武漢,至少我沒有在武漢見過她,她也沒有拜訪過我們在武漢搬了三次的家,房子越搬越大。
2.
盡管我一直在武漢生活,二十歲前,幾乎沒有在外地呆過一周。坦白說,我一直對這個城市缺乏認同感,這有很多原因,同小時候要非常敏感有關。
沒有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無意得知,我出生時戶口屬於「河南漯河」,過了幾年,才隨著我媽媽的戶口一起劃進父親的城市口。當時我覺得很奇異,沒有想到我和農村沾上了關系(那時我還沒去過河南),戶口對我來說很新鮮,好像人的命運要被人為左右一樣。
媽媽在年輕的時候,算是個比較漂亮的女人(不是普通人稱「我媽媽當時很美」的那種),我父親年輕時還算很帥,但那時他已經離過婚了,他大我媽媽大概八歲。回到我媽媽,我媽媽漂亮但平日不會打扮,人的性格」大大咧咧,不在意別人開玩笑」,但那時已不像一個農村人了。由於我父親有些懶散,且日漸寡言,管教幼童的事情都在我媽媽身上。
她常拿著衣架追著我跑,有時我故意沖她喊:「回你河南,種玉米地去。」,她會很生氣,但我不以為意。我不知道為什麽當時這樣說,可能是也有鄰居偶爾這樣開玩笑,我只是模仿。也有可能,我潛意識覺得,這樣能和我媽媽劃清界限,抵消戶口給我造成的困惱。
有一次,我媽媽和鄰居訴苦,因為我年齡太小了,她對我的在場視而不見,「我兒子說什麽,要我回去種玉米,太不像話。」 這樣的時刻反而讓我今後的記憶更完整。當時我覺得,這樣做可能不多,我媽媽在這裏畢竟也是外鄉人。
這種身份造成的隔閡,其實本來可能完全不會存在,它很巧合地出現了,不僅是我幼年時敏感,最終是因為我的一段樓房生活。更多是因為奶奶,我感覺她一直對我媽媽很苛刻,她有三個兒子,我也偶爾感覺她對我父親更忽視,但最終因為他是長子,選擇住在了一起。她對另一個媳婦,表現得更尊敬,對我媽媽則很尖酸冷淡,甚至在兩個媳婦,包括我同時在場時,她也不掩飾這一點。
我很好奇哪裏出了問題。
3.
在我們家沒有徹底和奶奶家住在一起前。我一個人,離開了父母,搬去和爺爺奶奶住。那是一個七十年代建起的樓房,還算寬敞的二居室。
有一天,我的嬢嬢(武漢話,意指叔叔的老婆,姑且用阿姨指代吧)的母親,要來奶奶家拜訪。即使在武漢,兩個親家走動地並不多。阿姨是一個脾氣暴躁,愛打小算盤,指責諷刺別人。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現在的脾氣要好很多了。
在武漢,我們管外婆叫家家(姑且就說“家家”吧)。這個家家是上海人,她可能是下鄉,或者因為婚姻的緣故來到武漢。她戴著眼鏡,頭發很洋氣,只見過幾次面,但感覺她挺和藹。那個時候,我是一個小學生,在樓房生活非常無聊,所以我很喜歡有人做客。
小時候,我很禮貌,尤其對待大人,我和這個客人講了好幾次話,就要稱呼「家家」、「家家」。阿姨在一旁,她突然笑笑,開玩笑的說,「你看黑黑叫的幾親熱額,家家家家的,因為他沒有家家。」
聽完,我非常生氣,想要阿姨道歉,「我怎麽沒有家家,難道我家家死了嗎?」 阿姨無視我,「你本來就沒有家家。」 ,只有她母親試著安撫我,平息這個爭吵。這時奶奶過來,我慌忙說了原委,沒有想到的是,奶奶叫罵我,把我趕出了房間。阿姨用武漢話對奶奶講,「我說的是,他們那一塊又不喊家家。」
客人走後,我再提起此事時,奶奶也沒稱阿姨做的不對,只是怪我很不禮貌。這讓我多少對事情的看法持有一些失望。從我童年開始和奶奶一起生活後,一直到奶奶在我十八歲去世。奶奶對我並不算很友好,媽媽帶我出去玩,回到家裏時,奶奶的臉總是陰沈的,有時會當面斥責幹嘛回來這麽晚。我的堂姐,是奶奶從小養到大,她對堂姐很寵愛,因為她父母離婚,叔叔是個吸毒的人,常找奶奶要錢。我不妒忌這種愛,但堂姐小時候性格跋扈,加上奶奶在家庭裏獨斷、嚴厲,父親幾乎常年出差,這種以上微妙帶來的關系偶爾就遷怒我和媽媽。
細節不需展開,無關隱私,只是影響了敘述。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常常會懷疑武漢的親戚會不會太壞了,同時我同母親的親戚也無接觸。在初三時,外公和瘋子舅舅來了武漢,試圖幫父親在城郊開的小工廠打工,賺點錢,媽媽也在那幫忙,幾乎不回家裏。那個時候我稍微獨立了些,碰到周末,就會去城郊找父母。
我也碰到了外公,他很矮,不同於我外婆的好鬥頑強(她逼死了媳婦,最終跳井),外公看起來老實巴交的,是個沒什麽辦法的人。很快,他們離開了武漢,因為舅舅發瘋時那媽媽為難,媽媽打發他們走了。(記得小學時,陪媽媽去電話亭,媽媽很傷心,她說舅舅把老家的房子一把火燒了。)
很久後,我奶奶得知,我的外公來了武漢,她怪我媽媽沒有把外公請到家裏做客。很大緯度看,奶奶是一個寬宏大量、有決斷力、對他人很好的人,但這個尺度取決於她對事情的評判。我也很想知道,我媽媽為什麽從不請外公外婆來過武漢的家。
我感受到奶奶的善意很晚才出現。十七歲時,在外面參加補習班,發現有幾個同學擁有iPod touch3,他們遞給我,但我不會玩這個新奇的電子產品。回家時,我在飯桌上稱自己也很想要,說不定能學英語。我怕拒絕,稱iPod shuffle也可以聽東西。奶奶說,MP3好像早就過時了,你去買你說的小電腦吧,她給了我快2000塊錢買touch第四代。這是她第一次特別為我買東西。奶奶畢竟聽過叔叔很多謊話,她肯定知道我不是為了學英語,或者對我能好好學習抱有僥幸,但更有可能的是,她覺得我確實很想要,而我看到有人擁有了,奶奶不喜歡後輩在外面受委屈。
這些讓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從來我都奶奶的總體感覺不是討厭,或有恨意的,很多愉快的時光我們一起度過了,但同時她的冷淡與對媽媽的排擠,讓我將這兩種感知綜合了,這讓我對奶奶留給我的「紀念空間」越來越空和小,現在來看我奶奶,我的情感變得平庸又單薄。
我很少和外婆接觸,我都沒在書面文字中稱她為姥姥。外婆給了我很多留白,也有一些遺憾,從某個程度,外婆(不是指涉個人的加粗漢字)可能是我與世界進行共處間的一個秘密。某個時刻,我想到外婆時,我越來越懷念她。我覺得她也代表了我記事時所開始帶來的很難說明的委屈,這個委屈已經變得越來越小,不可見,但一直存在。
但我的外婆已經死了。我很唏噓她坎坷的一生,盡管我不知道前因後果,以及豐富的細節。我的外婆在河南漯河一個村莊的墳頭,現在可能長滿了荒草。我不知道我的瘋人舅舅會不會偶爾去那發呆。
END
此作品获 Nomad Matters 游牧者计划支持。近期,将更新外公、与妈妈返乡等。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