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無解
·
·
IPFS
·
好問題,好複雜。

 我經常跟老法說,中華文化的精髓一概表現在文字裏。 

「家」字上面有個屋頂,下面有隻豬,想必就是,只要是屋簷下有足夠的儲糧,富足安定,生活有保障,不受饑荒的威脅,即可稱爲「家」吧。

傳統婚姻下建造的家庭,多半在於經濟,什麽情愛,什麽情緒,都在其次。

在這樣的文化中長大,我不清楚什麽叫真正的家,從我的原生家庭到自組家庭,我感覺都是圍著經濟在轉。家人之間,更多是屬於經濟共同體,在精神層面上,好像沒有很高的連結。

而這樣的模式,一直在被複製,導致中華文化的基因變得很經濟。

既然是經濟共同體,大家都在追求經濟效益,期望共同致富。於是乎,有人會自動犧牲,讓會賺錢的人出去賺錢。然後,錢賺多的人權力就大,連帶著説話聲音也大,最後在家中造成一種地位的不平等。

走到這一步,人説的「避風港」,有時就會變成「逼瘋港」。

總之,我的第一個家把我逼到了法國,第二個家又差點把我逼回台灣。

我不禁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家」究竟在何方?

我所期待的「家」,是一個互相尊重,不計較付出,不求回報,有愛的地方。

有人告訴我:「愛是一種奢侈,要在肚子填飽了以後才有,你就是生活太安逸,才在想愛的問題。」

我真的覺得,說這種話的人,要求實在太低了。話説,這個人正是我媽。

可以想像,我的原生家庭完全沒有滿足我的期待。於是,在我成年以後,我以追夢的方式自組家庭,主要是在追愛。結果,多年以後,我才發現,我只是在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歷史正在重演。

現在的我明白,人一旦受過了大文化、小社會的洗禮,追求「豬」的比例可是比追求愛的來得多得多,難怪帶「豬」的「家」字一直沒有被簡化。

幸虧,我的孩子們不在乎我有沒有「豬」。

 一直以來,我以自己心中期待的「家」來教育孩子們。比如,每天和他們交換愛的語言,可以是一張紙條,一個問候,一個親吻,一個擁抱。有了他們,我顯得富足,他們才是我真正的「豬」。

「我愛你,再見,媽媽!」


真心期望,如果未來再有中文字體改革,下次可以把「家」下面的「豬」換成「心」,也許這樣,在大中華文化圈裏生活的人們,能更加理解「家」的概念。 

對了,順便一提,希望異體字中的「爱」能找回原来的「心」。

2024年 6 月 3 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無解定居法國的台灣人,試圖從寫作中找回自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之五 成長軌跡
5 篇作品

意想不到的復仇

俠女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