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雪糕記

佛系媽媽
·
·
IPFS
·

一天5歲的細佬說想吃雪糕,但家裏的已吃完了。

我快速來了個人生交叉點:去買還是不去買?
1. 我擔心他吃冰品會生病 → 這是我自己的焦慮,我自己去處理,
   不轉駕到孩子身上
2. 如即時滿足他,家人會說我寵壞他 → 這是家人不了解兒童發展需要的誤會,
    近代研究已發現,兒時越被滿足,長大後心理越健康
3. 出外買東西很麻煩 → 但可以趁機聽歌散步,享受 me time

權衡後發然我不覺得委屈,那滿足他的需要就不是縱容,而是很善養了。
於是我便出發去超巿,買了蓮花杯,因為我記得上次細佬選蓮花杯,沒選甜筒。

買回去後,家姐馬上很開心的拿了一杯吃,但當細佬看到蓮花杯後,卻崩潰大哭。

細佬很生氣地哭著說:「我要吃尖的那個!」
我心裏怒罵:「頂!你不一早說!你上次明明選蓮花杯的!」
我用了幾秒去聆聽我的憤怒,然後再陪伴細佬的情緒,肯定他的難過和失望。

我一邊陪著仍在大哭的細佬,一邊人生交叉點:再去買還是不去買?
細佬的心情是否就像訂購了一個限量版名牌手袋/首版模型,滿心歡喜地等了一星期收貨了,收到的卻是另一個型號?
那確實是會很崩潰啊!

同感到細佬的感受後,我決定再出發去買甜筒。雖然最終買回來後,細佬嫌甜筒有點溶,所以最終都沒有吃,選擇雪一晚第二天才吃。
雖然細佬「吃甜筒」的需要沒被滿足,但他有感到我有在盡力想滿足他,他就安穩下來了。

原來很多時,「滿足到孩子」並不是最重要,反而「讓孩子感到大人想要滿足他們」才是最重要。我發現不少大人在不想滿足或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況下,會傾向怪責孩子的需要,會說孩子任性或麻煩等等。這感覺很像「解決不了問題便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又或者有時候雖然滿足孩子,但仍會碎碎唸的怪孩子。那雖然孩子的需要被滿足了,卻沒有感受到大人的愛。

我在教善養時都會一再強調,你不需要完全滿足孩子,但請別怪責孩子的需要。有需要是沒有錯的,需要不被滿足時會有情緒也是正常的,請容許這一切發生。

而很多時,簡單一句「我知道你很想要,但抱歉我現在真的沒有辦法」,然後好好倍伴沮喪失望的孩子,便已經最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及能讓孩子慢慢建立將來健康地面對失望的EQ。

CC BY-NC-ND 2.0 授权

🙌🏻請支持我 與我攜手推動世界更和諧有愛❤️

佛系媽媽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遷站啟示

想說甚麼就說甚麼 才算是「真實」嗎?

腸胃炎的兩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