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飛地書店降落西門町滿週年!打造世界性的社群據點,使離散者有處可聚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今(2023)年423世界閱讀日,由《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開設的獨立書店「飛地nowhere」歡慶週歲。Openbook特派員分享「飛地解壓縮」導覽精華內容,帶領讀者們進一步了解飛地選書特色,同時一探飛地nowhere的前世今生。最後還有學者梁啟智為飛地打造的「香港50書系」全書單與策展理念,歡迎一同閱讀。
飛地書店創辦者張潔平興高采烈介紹店內選書及陳列巧思(Openbook攝)

撰文|李小孟(文字工作者)

2022年春天,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區塊鏈平台《Matters》創辦人 @張潔平 公告即將在西門町開設書店,驚動四面八方,掀起台灣出版界與香港社群熱烈討論。她在臉書闡述:「 飛地的誕生,希望延續這一香港社群在台灣的棲身之地,更希望超越單一地域,成為無論何時何處,人一生之中,都可能需要的一片騰空而起的土地。正如其英文名nowhere,既代表no where,也是now here。不關乎過去未來,只有存在於此時此地的投影;可以是冒險家的想像,不存在的時空,邊緣人的烏托邦;本土與飛地之間的纏繞。」

飛地並非憑空出現。這個位於西門町小巷內10坪不到的空間,如何在近年成為關注香港政治與文化的台灣讀者,以及在台港人社群的交流據點?要認識飛地,勢必得了解它降落前的故事。

➤飛地書店前世:香港書店在西門

歇業前,蒲峰攝下電光影裡書店留念。(取自電光影裡書店臉書)

2018年,香港影評人蒲鋒退休來台定居,在中華路巷內開設全台第一家以電影為選書主題的「電光影裡書店」,店內選書精良,除港台電影專門出版品,還有老闆私藏美漫。好評相傳下,電光影裡書店成為影迷到西門町朝聖的熱門景點。

這不是蒲鋒第一次開書店。早在1997年,他就偕同香港電影人林超榮、舒琪在九龍油麻地、港島灣仔合夥開設「壹角度書店」(P.O.V. Bookstore)。蒲鋒退休後來台開店,以個人武俠片專書《電光影裡斬春風》為名。性格重義氣的蒲鋒,還曾為電影同好特地回港帶貨。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支持抗爭者的標語、五顏六色的加油便利貼佈滿電光影裡書店門前落地窗,與原鄉香港連儂牆遙相呼應。蒲鋒發文表示:「當香港言論自由空間愈是收窄時,台灣就是讓大家自由呼吸的地方。」可惜費心經營也難敵連月虧損的經濟缺口。2020年,蒲鋒受訪時透露書店營運壓力:「業績最好的一個月,只虧損3000元,現在則是整個月的租金都賺不回來。」電光影裡書店在影迷的一片惋惜聲裡熄燈。

沉寂3個月後,一樣來自香港,熟悉香港出版運作的Carver,受到台灣社會民主自由的風氣所感,選定令他聯想起旺角的西門町,在電光影裡書店原址開設人文主題的「意念書店」。他在《閱讀的島》解釋店名:「書籍的靈魂就是當中的意念(idea)。當一個思想影響一個人,再由一個人,影響一群人的時候,最後就會帶來一個社會,甚至國家的改變。」不料兩年之內,迫於時勢,意念書店在2021年末也宣告結束營業。

意念書店正門照。(取自意念書店臉書)

意念書店閉店前3天,張潔平前往購書但身上現金不足,老闆Carver佛心讓她賒帳買書。殊不知,再度踏入書店還款的張潔平直接對Carver投出震撼彈:「我想把你的書店接下來。」行動力驚人的張潔平在一週內辦妥承租手續,完成簽約,並將書店命名為 @飛地Nowhere ,替在台香港獨立書店續命。

飛地週年慶這天,張潔平對現場讀者解說命名緣由:「最初取名的時候,沒有想要特別延續香港特色。因為我們希望提煉出某種世界性的香港。對我來說,曾經影響我的香港,就是那個做為飛地的香港。當時很直覺地就起了這個名字,就叫飛地書店。」她笑著說:「但我也是香港的異鄉人。」

➤閱讀,帶我們走向他人的命運

張潔平出生成長於中國,2005年到香港攻讀碩士學位及工作旅居15年,又輾轉來到台灣。她表示:「開放年代的香港,我覺得是驚人地有趣。它就像碼頭一樣,能在華語世界之間讓所有人都在那裡相聚、遇到彼此。它雖然主權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它像一個飛地,在文化上像是『一個世界的香港』。我希望飛地能成為異鄉人、離散社群的一個據點。」

這10年來,香港社會抗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4年雨傘革命、2015年發生銅鑼灣書店股東與員工失蹤事件(編按:老闆林榮基已來台定居,2020年​銅鑼灣書店重新開幕)、2019年港府修訂《逃犯條例》引發反送中運動後,如今已逾20萬人離開香港,甚多選擇落腳台灣。緊接著,2020年港版《國安法》頒布,香港出版與言論空間收緊,多人遭受拘捕。翌年,《蘋果日報》與《立場新聞》受到政治脅迫,陸續關閉、遣散員工,停止運作。《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被囚,至今仍未重獲人身自由。

飛地書店簡潔的招牌懸掛在西門町中華路巷內(Openbook攝影)

學者李有成在《記憶政治》引述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瑪麗安娜.赫琦(Marianne Hirsch)的見解:

記憶研究(memoery studies)提供一種揭露與重建經驗和生命故事的方式,這些經驗與生命故事原本很可能在歷史檔案中消失殆盡。「記憶」作為一種反歷史的形式,給予我們理解造成遺忘、失憶或湮滅的權力結構的方式,因此記憶也介入種種修補與矯正的行動。記憶確保在嚴厲的司法霸權結構之外提倡各種形式的正義,同時代表某些生命與故事尚未受到關注的個人與群體提出主張與行動主義。

這或許就是張潔平在2022年春季,除了開設飛地書店,另於台大新聞所新聞專題課擘劃「Hong Kong Memory Project」學期作業的原因:她想鼓勵新聞所學生建立自己的問題框架,進一步思索並呈現香港政治局勢對常民生活的影響。

飛地書店一角,刻意置放了離散主題的非虛構作品。張潔平分享了她的觀察:「中國面對的離散問題,跟台灣人、香港人面對的離散問題完全不一樣。在過去100年,大家卻好像被命運像絞肉機一樣絞到世界的各個地方。」由此可感受張潔平無法坐視香港社會的自由風貌,強行被抹除,漸不復存。成立飛地,既保有離散者交流的機緣,亦透過書店容納思想鑄字成書的印記,抵禦遺忘與無知。這是張潔平用自己的方式,在自由之地試圖修復不正義的舉措。

張潔平曾撰文提及:「閱讀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塊飛地,一種連接。在法語裡,lire(閱讀)和 lier(連接)包含相同的字母。閱讀帶我們走向他人的命運,激起我們的情感,完完全全與他人、與在真實生活中可能無緣遇到的人相遇。」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將以社群作為經營飛地書店的重要基礎。

➤飛地精神:不問出身與來處,只管活出影響過你的開放香港

2022年4月23日飛地書店開幕當天,結帳櫃台張貼著受政府施壓關閉的香港《蘋果日報》最後一期,引自哈維爾的著名標語。右為飛地書店店長章郡榕(Openbook攝)

一年來,飛地充分發揮台灣與香港文化橋樑的本色,不但舉辦過各種主題涉及港台的新書活動、學者對談、電影放映會,亦發行限量版飛地護照NFT、釋出讀者訂書服務,內容豐富。飛地成立週年,也促使張潔平回顧香港近年來的劇烈轉變:「香港已經變化了的時候,其實很多人都有一個心願——怎麼樣可以在自己的生活裡,或進行的事業上,活出曾經影響過你的香港的樣子。」

開書店,就是張潔平意圖建造具有公共交流功能、維繫關係連結的文化空間,因應時局的積極作為。「它(飛地書店)儘管很小,但是它關心的話題,它聚集到的關心這些話題的人,來自天南海北。」張潔平說著說著,兩眼放光:「當我們在這裡因為書發生交流的時候,其實是不需要問對方的出身,不需要問對方的來處,大家可以因為共同的關懷,就可以很熱烈地交流起來,這件事是我很希望看到的。」

不禁讓人聯想到傅柯(Michel Foucault)寫在〈異質空間〉的一段話:

我們所居住的空間,把我們從自身中抽出,我們生命、時代與歷史的融蝕均在其中發生,這個緊抓著我們的空問,本身也是異質的。換句話說,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吾人得以安置個體與事物的虛空 (void)中,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被光線變幻之陰影渲染的虛空中,而是生活在一組關係中,這些關係描繪了不同的基地,而它們不能彼此化約,更絕對不能相互疊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張潔平導覽「飛地解壓縮」,Start!

飛地書店創辦者張潔平介紹詩人北島的長詩《歧路行》:「你可以理解為一本詩歌版的自傳吧,他用長詩的形式寫了自己一生經歷。他經歷了文革後中國的文藝復興,然後又經歷了八九流亡,經歷了在全世界各地異鄉人的身分,所以我很推薦這本。」(Openbook攝)

頭戴繽紛生日帽的張潔平,向讀者興沖沖介紹店內選書。店內原大量擺設嚴肅的政治、科技類議題書,不過,後來她察覺「大家看過就默默地走開」,才在沉重宏大的敘事之間,漸漸加入地方社區營造、探討數位生活影響的書目。

此外,去年推出的「飛地書福袋」活動反應熱烈,其後張潔平新增了不少記憶寫作的書種,提供給不分年齡職業,一致對生活失去熱情的讀者:「當思想家、藝術家思考他所面對的時代處境,把經歷過的思想掙扎跟創作歷程描寫下來,其實對很多人是很大的鼓舞。這是真正的『閱讀作為一種社群行為』。」

今年3月疫情趨緩,越來越多香港朋友前來西門町造訪飛地,張潔平因而強烈意識到飛地雙向輸出文化的功能意義:「以前,飛地書店是給台灣朋友介紹香港文化的地方,現在反過來,當香港朋友來的時候,我們也希望能介紹更多的台灣文化。 所以這裡放了滿多新的、很有故事的在地品牌 。」

飛地書店在台獨家販售的文創商品,右邊是本土研究社週邊小物。(Openbook攝)

解壓縮活動最後,張潔平自豪介紹排行榜:「很多人來飛地,就是想要買一些其他地方買不到的東西。」她指的是週年慶當天只見「熱銷一空」告示的獨立雜誌《莽莽》,及集結香港立場新聞內容的紙本刊物《立誌》(編按:本文刊載時已補貨)。《莽莽》是白紙運動過後,一群身在柏林的中國留學生以「高墻内外,野蠻生長」為口號創辦,批判力道十足的雜誌。張潔平說:「這是白紙運動後唯一以雜誌形式繼續連接下去的社群。很多人來都是10本10本的買,太嚇人了。」

週年慶派對結束後,飛地更對外公告:張潔平與讚賞公民基金會(LikeCoin)創辦人高重建,聯合創辦了「飛地出版」。未來預計以絕版經典、原創新作、特色內容的數位出版內容為主軸,期能透過出版生態的新模式,突破平台寡頭壟斷,加強作者和讀者的連結,並以 NFT、分散式存儲等技術,記錄知識。

計畫首件作品,即是以NFT限量推出香港小說家董啟章18年前初版的經典名作《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不但有香港漫畫家柳廣成操刀一千款不同封面,也另外增加小說全新章節「第十四個物件」。第一次接觸NFT出版的董啟章認為,以主動參與者的身分踏入區塊鏈的發行,便是有機會用新的方式加入社群、與人連結。同時,NFT的出版模式,也讓作者能得到合理報酬,也可增加作品流傳的廣度。

未來飛地還將為讀者帶來什麼驚喜?令人引頸期盼。​​

➤飛地nowhere週年歡樂留影

在午後陽光下迎接一歲生日的飛地書店(Openbook攝)
香港影評人蒲鋒(右)到場祝賀。(Openbook攝)
飛地平台陳列,主題從科技、旅行、歷史人文到經濟商業(Openbook攝)
讀者認真看著飛地獨家販售的作品(Openbook攝)
香港作詞人潘源良賢伉儷(左、中)與香港影評人蒲鋒相見歡(Openbook攝)
飛地書店外頭越夜越凝聚的支持人潮。(Openbook攝)

【寫在策展之後】認識香港的50本書:不一樣的香港
文:梁啟智

在海外介紹香港,總離不開某些刻板印象。例如我有不少朋友第一次去香港旅遊都會擔心旺角街頭隨時會有黑幫械鬥,現實是夜半酒吧關門時你或會見到喝醉的酒客在路邊吵架,但洪興陳浩南則只是一個傳說。

日常生活的刻板印象可以一笑置之,政治上的錯誤判斷卻可帶來嚴重後果。

「香港是一本難讀的書」,這句話連中國政府的駐港官員也懂得說。當然,懂得說是一回事,有沒有讀懂又是另一回事。香港局勢近年風起雲湧,不少評論認為問題歸根究底對香港的錯判誤讀。換言之,若要撥亂反正,首要更新認識。飛地書店推出「認識香港的50本書」系列,正是希望可以為對香港的認識增添厚度。

我們會談歷史,但不止是大時代大事件的歷史,還有不同人物所經歷的故事,還要問香港的歷史是由誰見證和為誰書寫。我們會談國族,但不止是朝代替更下成敗興衰的國族,還要問香港作為借來的時間和空間,如何連接、轉化以至否想國族。我們會談制度,但不止是法律條文和組織規條,還要問它們如何在歷史潮流中被演繹、扭曲或再造,構成雖然看不見卻能處處製造囚籠的制度。我們會談經濟,但不止是崇尚「中環價值」的資本經濟,還要問各種經濟信仰下不同背景和世代的人如何求存,反思香港的經濟神話。我們會談文化,但不止是80、90年代傲視同儕的天王巨星,還要問香港流行文化何去何從,除了奶茶蛋撻還有甚麼可供香港人尋找認同。

這50本書,有維港兩岸,也有郊野公園;有南亞少數族裔,也有新界原居民;有妥協,也有抗爭;有生,也有死。我們也許無法扭轉其他人對香港的看法,但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多認識香港的不同面向,對持不同理解的人或能多一份謙卑;而如能有多幾個人拉闊想像,那你不能說決沒有帶來改變的希望。●(原文於2023-05-04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學者梁啟智在飛地書櫃上的迷你人形(飛地nowhere提供)

附錄:飛地【香港50書系】推薦選書

  • 《香港簡史》,高馬可著,蜂鳥出版。
  • 《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1945》,蔡榮芳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冼玉儀著,中華書局。
  • 《被遺忘的六日戰爭:1899年新界鄉民與英軍之戰》,夏思義著 ,中華書局。
  •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程翔著,牛津大學出版。
  • 《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陸恭蕙著,香港大學出版社。
  • 《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馬嶽著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
  • 《我是記者:六四印記:六四30》,香港記者協會-人民不會忘記基金。
  • 《胸懷祖國 : 香港「愛國左派」運動》,趙永佳,呂大樂,容世誠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羅永生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殖民無間道》,羅永生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中國香港 : 文化與政治的視野》,強世功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陳冠中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變局下的徘徊 : 從戰後到後九七香港教會社關史論 》,邢福增著,印象文字出版。
  • 《回歸人心——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許寶強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香港, 鬱躁的家邦 : 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徐承恩著,左岸文化。
  • 《彭定康英文自傳》,彭定康著。
  • 《許家屯香港回憶錄》(上.下),許家屯著,聯經出版公司。
  • 《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司徒華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吳靄儀著,牛津/啟思出版。
  • 《相遇》,周保松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陳健民著,聯經出版公司。
  • 《破解香港風威權法治:傘後與反送中以來的民主運動》,黎恩灝著,新銳文創出版。
  • 《特區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蔡子強、馬嶽、陳雋文著,香港城市大學出版。
  • 《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區家麟著,中文大學出版社。
  • 《香港第一課》,梁啟智著,春山出版。
  • 《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李彭廣著,牛津大學出版。
  • 《四分之三的香港》,劉克襄著,遠流出版。
  •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Ian Lambot, Greg Girard著,中華書局。
  •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阿果著,突破出版。
  • 《天水圍12師奶》,陳惜姿著,藍藍的天出版。
  •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增訂版),呂大樂著,中華書局。
  • 《香港後工業年代的生活故事》,張少強、崔志暉著,三聯書店。
  • 《社運年代:香港抗爭政治的軌跡》,鄭煒、袁瑋熙著,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呂大樂著,中華書局。
  • 《四代香港人》,呂大樂,進一步出版。
  • 《我這一代香港人》(增訂版),陳冠中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失聲香港》,阿果著,突破出版。
  • 《時代的行動者:反修例運動群像》,李立峯著,牛津大學出版社。
  • 《天愈黑,星愈亮 ── 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譚蕙芸著,突破出版。
  • 《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文潔華著,中文大學出版社。
  • 《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彭麗君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 《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智海、歐陽應霽著,三聯出版。
  • 《香港百年:住公屋、飲杯茶、賭馬仔,尋訪在地舊情懷,重溫久違人情味》,雪姬著,PCuSER電腦人文化。
  • 《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Gordon Mathews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 《認識香港南亞少數族裔》,陳錦榮、梁旭明著,中華書局。
  • 《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蘇美智著,三聯書店。
  • 《我城我性 : 香港性/别日常》,金曄路、曹文傑、賴婉琪著,圓桌出版。
  • 《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江紹祺著,進一步出版。
  • 《香港好走 怎照顧?》,陳曉蕾著,三聯書店。

飛地nowhere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營業時間:下午1點~晚間9點(週一店休)
Facebook
InstagramMatters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penbook閱讀誌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物》叛逆貓與獅子王的背後,是被編輯唸的NANO HERO黃致豪:《Toby King托比王》專訪

現場》2024Openbook好書獎贈獎典禮側記

書評》與日常對讀,文明與荒野的交纏:評《重燃生之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