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談雨夜與散文
幾年前在網路上認識一位讀書朋友,姑且就叫他飛吧。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長怎樣,只知道他喜歡天空,像是追著光的夸父。
會特別說到他是因為我們都喜歡余秋雨。那次的談話起始於他說自己喜歡佛教的文化,我就問他最出彩的佛教體驗要看什麼書。我想著如果他開始講解《金剛經》或是《六祖壇經》,那我倆緣分可能就散盡了。不是經書不好,而是那就好像問經濟學是什麼,結果對方直接給你一本經濟學原理教科書一樣。
一個靈魂有不有趣,就要看他能怎麼消化這些難啃的道理,畢竟這世界已經有太多未經消化就能說出口的義正嚴詞了。
正當我要回頭去忙時,他冷不防的在螢幕上分段寫著:"在余秋雨《文化苦旅》裡好像有一篇是關於去莫高窟的體驗,說著他看著這些佛像喜怒哀樂面容中,眉宇間的慈悲寬慰下。可以感受到一種狂歡,一種釋放。那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體驗,既把神給人性化,又把人給神性化。在這種交融之下,人可以超越並昇華自己。這或許不能說是更好的自己,但是是更自由的自己。那篇散文雖然說的更多的是從藝術人文角度出發,但我覺得對佛教的感受也是一樣的吧。"
打完字他還補充道:"這不知道理解的準確不準確。但我總感覺有這種不準確才是準確的。"
看完這段字我立刻打電話過去,說這回答也太天才了吧,不枉你每天這樣讀書寫字追著光。然後我們就這樣聊起了余秋雨,一起惋惜莫高窟這樣的佛教聖地,竟然讓一個道士看守著,還任由他賣掉這麼多的寶物。也說了我這輩子一定要去莫高窟一趟,那裡是東方文化人一生必須要經歷過一次的精神洗禮。
沒想到我還真的達成了,還好那時候應該沒說出死而無憾這種話,稍稍有點太早了。
話說時間拉到最近這段日子,蓮推薦給我另一本余秋雨的《雨夜短文》,說這本書是因為有幾次余秋雨看到有人冒他的名,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寫的還都是跟他以往大長篇散文風格不一樣的短篇人生感悟。余秋雨受不了看到別人用自己的名字寫的亂七八糟,就自己提筆來寫短文了。
當下心裡想著那些冒名者是有多自卑,這樣文章寫好了會開心嗎?
等到打開書品了起來,卻發現這本《雨夜短文》的文字跟《文化苦旅》比質感差了很多,稱不上高級或是磅礡,只是日常所見所感。不過這本書越看越看出趣味,所謂雨夜裡的短文,那是日常的詩意,或許更接近生命的本質,讀到這裡想到這裡:
文學和藝術雖然不能提供生命的答案,但它們才是距離生命和精神最近的人類創造物。
散文寫下的就是每個人這樣的感悟瞬間。因為我們活在未知的世界裡,內心感到迷茫才是人生常態,而人生在迷茫時要抗拒的最大誘惑是對一切問題找一個現成的答案。這時候讀讀散文讀讀別人的心靈,會得到拒絕從俗的力量,也會有力氣提醒自己,真實的自己並不在那答案下的盡頭,而該是這趟旅途本身。這才是現在科學理性時代我們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人類雖然掌握了科學這把錘子,但沒必要也不能就因此把一切事物都當成釘子。
好的散文寫作,不管真實亦或架空,體現在對生活細緻的觀察,把生活它的本質拆解再重組。這樣的本質沒有絕對的慈愛與溫柔,沒有絕對的殘忍和冷酷,有的只是彼此。提醒我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繼續去感受自己這條生命能做到的事。
這樣的知識不是讓人去指導和告誡,而是獲得幫助自己保持無知,並尋找脫困的能力。
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帶來這樣的體悟,也不斷提醒自己這不是寫作目的。目的是好好生活感受生命,記下那些感動感悟,在以後可以拿出來回味。這種感覺也像是對於生活這條路的修行吧。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