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for Engaged Spirituality
文:山地
D for Deep Democracry 的話,E for Engaged Spirituality吧。
前者深化社會行動至心靈層次,外與內皆轉化;後者追求靈性著地,與日常扣連。兩者都指向一件事:心靈與行動合一,對抗現代人二元兩極的思維。
曾看過《毋以神為名》一書,作者強納森。薩克思,用了不少篇幅談「二元論」。他視「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兩極化,為約化的思維,叫複雜的世界易於解析。作為理解策略本無不可,但若發展為「我對你錯」心態,這種約化就易被操控。問題來了。
問題的極致是產生怪罪文化,把對方貶為敵人,非人化為妖魔,視之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這就成了「病態二元論」。許多宗教戰爭、種族仇殺由此而生,即或今天香港的處境,「所有支持暴徒的都欠警察一個對唔住」的言論,也深深滲著此二元的味道。
這種二元兩極,若放在靈性層面,或會是屬世屬靈的二分。覺察世上事物有靈性向度,本是美事;但把世事視為屬世,教會服事才視為屬靈,這種粗暴的二分,無疑是一種自我閹割,把信仰關在四堵牆內。問題來了。
Engaged Spirituality一詞,就要回應此現象,作者Donald Rothberg用了半生,在靈性追尋與社會關懷兩條路線中,找其合一之法。他說,靈性追尋若欠缺社會向度(not socially informed),就像把自己關在靈性光環中,無視世界在水深火熱中,那太危險了。
危險在於,你看不到世界不僅是 ”out there”,也 "in us”。你成為今天的你,是多年社教化的結果,你的性別、階級、膚色都在模塑你,你的消費行為、工作態度、兩性倫理都被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潛而默化。我想,危險也在於,你看不到這個「我」,不單是自己一個人,也是 "us”。心靈與社會轉化,屬靈與屬世,行動與靈修,甚至我與你,本不能簡單二分;二分就是危險,容易陷入病態二元。
忘記說,Donald Rothberg是一位社會運動家,也是一位佛教徒。是,佛教徒,或許因此你感到突兀,但佛教徒寫的書,就不值得參考,撥為屬世智慧,甚至視為異端而不能沾嗎?這些二分的思想,源於何種教導?也許,是檢視的時候。
這位佛教徒,寫下十個內與外融合的操練,無法詳解,但單看主題,看到的是行動者的心法,或說靈修者的行動:
- 設定倫理守則
- 行動中的默觀
- 釐清與確立意向(intention)
- 迎苦難,動慈心
- 透過照顧自己,照顧世界
- 不明白但繼續嘗試(not knowing but keep going)
- 相依互存
- 轉化憤怒
- 處之泰然
- 委身於行動,不仗賴結果
這些主題,可以成為我們主日學課程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