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
颱風天紀錄一下前陣子遠距線上諮詢時討論的一個課題:「知道,也知道這樣對彼此關係可以拉近,但很難做到?怎麼辦?」
覺察與承認自己因為很難做到的情況下產生的情緒。
因為「從概念上的理解,走到真正發自內心的理解」,通常會有很長的一段過程。
而這過程跟是否能夠覺察與允許自己的情緒有直接的關聯。
自身都有根深蒂固的信念,這些信念觀點是從過去原生家庭或成長過程累積而來。
這些累積的固著信念,還有另一層面可探討的議題,就是「這個信念對過去傳授教導給你的人,可能在過去的時空背景是真實,時間推移的現在是否仍合適自己」,不過這不在這次討論的範圍。
概念的理解是大腦的理解,同時跟內在固有的觀點牴觸,自然無法真心理解,導致很難做到。
這牴觸的過程,簡單講就是一種對抗,很多人反駁:「我沒有對抗。」
明明在對抗卻又不願意承認?往往導致更多的情緒紛擾著....
這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大腦習慣不斷說服自己要去理解,這樣是屬於小我在運作,然後就會產生更多的情緒,接著自動化運作的大腦又對這些情緒進行解析評價,延伸出更多的內心戲小劇場不斷上演。
有些人倒是有能力走得快,並非這個人聰不聰明、不是這個人社會歷練夠不夠,差別在於自己有沒有覺察到這一份的狀態。
一個簡單的例子:多數父母是知道要相信孩子。一直說服自己要相信孩子,但內心是焦慮,當遇到事情衝擊時,對孩子說出來的話卻是指責。
這時候的腦袋相信,到真心相信,就是會有一段自我衝突的歷程。
因為父母在概念上知道也想要相信孩子,可是一旦這相信和焦慮牴觸,卻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焦慮擔心......呈現出來的語態就是一個不穩定的混亂狀態。
並非相信與焦慮不可以同時存在,並不是相信孩子就不擔心焦慮,實際上相信孩子仍然可以擔心焦慮。因為有情緒都是正常的!因為,相信並不是情緒.....
這時候需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求孩子在我們的期待中行事,也不是要求自己不要焦慮擔心,而是需要面對自己的擔心焦慮,承認自己的擔心焦慮。這也是一直在提的「責任釐清」,需為自己負責任,而不是要求別人為自己負責任。
如此一來,說出來的話就不容易是指責,對方感受到的會是關愛而不是阻礙。
一旦學會責任釐清,可以為自己負責任的情況下,真實面對自己的焦慮,這樣真心相信的種子才有可能發芽,彼此關係才有機會拉近,因為這時候面對的是真實的對方,而不是想像中的對方。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