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稱讚與肯定

弓長先生
·
·
IPFS
·

最近剛好連續幾個朋友問到如何面對孩子轉換學校或升學初期或遭遇挫折的狀況。

A 說:「我也鼓勵他:『我知道你會害怕,我們試試請新同學陪你一起去教室找老師好嗎?』 」

B 說:「我一直鼓勵他,這沒有什麼好緊張的!勇敢一點就好了!不要那麼膽小!」

C 說:「我很常鼓勵他啊!要他看看他身邊的朋友,有哪個人像他這樣緊張!」

當孩子遇到問題,我們因為關心人,所以想鼓勵孩子;但說出來的話卻是關心事情想幫忙找解決的方法或是不經意的貶低。

這就是「關心人」與「關心事情」的差異。

真實的「關心人」會對孩子產生更多的好奇提問,反而有助於孩子自己真正的思考,進一步產生面對問題的勇氣與力量。

真正的思考,是我們做父母長輩需要「教」給孩子的!而不是單方面灌輸**個人價值觀**在孩子身上。

畢竟這是孩子的人生,我們無法一輩子陪伴。

我們都希望孩子要勇敢,擁有不畏懼面對人生的勇氣,請試著從單純的關心人開始吧!

相信多數的父母內心真實是關心孩子,不過在陳述或陪伴過程的應對,不小心太快跳到解決問題或是說教與道德勸說,於是關心變得無法讓對方感受到。

長期累積下來,彼此頻率就越來越不對頻。對父母長輩而言,就成了越努力越挫折的典型;對孩子而言,這些關心也就成為長期累積的壓力。


孩子遇到事件而困擾接著產生一些行為問題,父母長輩眼裡看見的是一個

「有狀況、有行為問題的孩子」

還是一個

「被狀況、被行為問題困擾的孩子」。

認真思考,差別在哪?

一個是把孩子和問題劃上等號,另一個則是把問題和孩子視為不同的。

那麼自己的習慣呢?多數都是劃上等號。

接著,多數人有「對事不對人」的觀點,但不明白如何正確運用。錯誤使用「對事不對人」的概念,不僅傷害孩子,更是破壞了關係和諧。

加上又把孩子和問題畫上等號,這樣的情況下只是惡性循環,彼此關係真的只會越來越緊繃。


當孩子帶著沮喪和我們分享近況的挫折,或是單純我們發現了孩子的情況,會想要鼓勵孩子,是為了?

推動他前進?解決面臨的問題與困擾?激發內在渴望與動機?

那麼面對挫折帶著情緒的孩子如何鼓勵?

---

當孩子很開心的和我們分享成果,會想稱讚孩子,是為了?

期望他維持著優秀的表現?真心看見他過程的努力?為了他的努力喝采?

那麼,是如何稱讚的?


這些問題,值得認真去思考。

因為沒認真思考過的情況下的鼓勵或稱讚只是無意識的應對,對方是完全感受不到真實。

因為無意識的應對,很多都是不知道要說什麼但又覺得要說些什麼,或是以前是如何被對待,現在只是直接複製!甚至那些被對待的方式自己過去已經是不喜歡的,卻仍舊複製到下一代。


什麼時候需要或適用鼓勵?什麼時候需要或適用稱讚?

在多數情況下,遇到挫折時,通常可能會用鼓勵;分享喜悅與成果,通常可能會用稱讚。

不過舉個例子:

當孩子開心分享數學成績 98分,這時候說:「好厲害,下次再加油!」是稱讚?是鼓勵?

是稱讚嗎?好像是,不過下次再加油的意思是?是鼓勵?表示這次 98 還不夠努力,要 100 才行?

有些字句單獨使用基本上沒什麼問題,組合在一起其實就有點怪。

說真的,這句話非常表面。甚至就只是一句為了說而說的話而已。

儘管說的人再誠懇,聽得人的感覺呢?


因此,其實鼓勵和稱讚是可以不需要刻意,同時讓對方感受到過程中的努力,都是有被看見的。

那就是「肯定」。

做的好的時候,肯定與看見對方的努力,及努力後的成果。

遇到挫折時,肯定與看見對方的堅持與不放棄。

尤其,遇到挫折時,我們都希望孩子要勇敢,擁有不畏懼面對人生的勇氣。但,絕對不是道德勸說和說教可以達到效果的。

之所以掙扎,往往也表示他不想那麼快放棄,不是嗎?如果什麼都無所謂,他不太可能會掙扎。

當然實際情況需要透過不斷的核對才能得知,不過這部份的關鍵就是把狀況問題和孩子分別來看的情況。

只是一個孩子遇到了狀況問題,只是一個孩子被狀況問題給框住,只是一個孩子陷入了一個問題困境。

當可以把問題狀態和孩子分別獨立看待時,就可用更豐富的眼光看待,才有機會覺察到挫折時的孩子在情緒風暴中掙扎背後的原因。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弓長先生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參考

言教?身教?

錯誤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