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变成如今的我

海浪主义
·
·
IPFS
我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向性格以及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而在未来的生命里,我也将悉心守护那些独自“开牡蛎”的下午。——迪西

人们常说,0-3岁是定型时期,这话似乎是有点道理的。慢慢长大,我渐渐发现自己性格里头仍有0-3岁的影子。依稀记得三岁的时候,父母不在家,自己一个人面对着一盆七零八落的玩具,便把他们当作大小不一的牡蛎,做起了“开牡蛎”“卖牡蛎”的游戏。这是我从奶奶支摊儿卖牡蛎那里模仿来的。妈妈还说,小时候的我,可以在外婆家一个人把石子装进瓶子里再倒出来,再装进去再倒出来……持续地重复这一系列动作。这是三四岁时自处的场景,也是日后自己性格的缩影。

也是在三四岁这个光景,遇到生人我便会大哭。有时候家里来了爸妈的朋友,自己便会跑到外面不敢进家门或是把头埋在妈妈怀里。这里有一种自己的保护罩突然被生人闯入的不安感。所以长大后为啥社恐,估计早已有迹可循。

五六岁的自己喜欢画画,对着任何有卡通图案的东西都想上手一画,有时候妈妈出门会把衣服挂在门把上,让我对着衣服上的图案画画。喜欢做手工,便会把牙膏盒、饼干盒上的图案一一裁剪下来。因为小时候觉得这些彩色的小玩意儿可以做装饰,多好!哪怕那些硬纸板用小小的儿童剪刀很难裁剪,但我依然记得在很多个夜晚,我一边等着睡前必要上厕所的妈妈从洗手间出来,一边努力剪下牙膏盒上的薄荷叶。

后面上小学了,我便学着爷爷奶奶养花,用各种一次性纸杯种葱、蒜、芹菜、西红柿、空心菜、凤仙花、鸡冠花……看着这些慢慢长大的小植物,真的很有成就感!这是八九岁之前自处的快乐场景。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我是胆小鬼、是不愿见生人的小屁孩,躲在妈妈背后也躲在姐姐身后,不敢独自去买东西,一定要姐姐带我,因为我不太敢跟陌生人说话。

后面慢慢长大了,开始有同学说我安静、文静、书呆子、内向、冰冷……这是我第一次从外人眼中得知自己的性格特点,以至于有时候自己做出稍微“出格”点的举动,同学们都会对此表示震惊。因为这与他们一直以来对内向文静的认知不符。但其实,人本来就是多面的,这只是他们对我的定位而已,不代表真正的我

上了高中之后,我在内向的路上越走越远,话很少、情绪也很少外露,表面看起来很克制很理性的样子,也没有结交到什么好朋友。同学甚至会开玩笑说,“我甚至以为你不会说话?”因为在青春期孩子眼中,似乎外向活泼才是讨喜的,内向安静便是奇怪的。所以有一度我也很不喜欢这些安在我身上的标签以及我的性格。

后面到大城市上大学,脱离了原来小县城的同学圈,我有一种自由舒展的感觉。我以一种更真实的面貌与人交流,而不再背负“文静”“内向”这些刻板印象。虽然我依然还是羞涩、拘谨、克制地应对这个世界,但我感受到了做真实自己的快乐,并渐渐确认了自己性格中内向的一面——这种确认不来自于别人的评判。

虽然在往后的实习、工作中,自己也曾因遭受过“没个性”、“小透明”之类的评价而陷入自我怀疑,但也在一次次因戴着面具做人感到别扭、在一次次否定中完成自我接纳,甚至享受内向的能量带来的安定感。我不再因为不喜欢参加聚会、团建而觉得自己孤僻,也不再将性格内向视为自己的不足,而慢慢将其作为上天赐予自己能够平静自处的礼物。

近些年,自己的想法变得成熟,所以当我回看这一切的时候,我觉得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因,如今的我自有来处。小时候自处的模式投射到了长大的我,如今的我有三岁独自倒石子、五岁独自画画的影子,也有青春期别扭成长留下的印记。虽然丢失掉了一些好奇心和创造力,但也展露出了一些更真实的自己,这已是在充满评判的生长环境中,努力成长出来的珍贵的模样。我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向性格以及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而在未来的生命里,我也将悉心守护那些独自“开牡蛎”的下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海浪主义非主流叙事 | 东亚日常 | 女性主义 来自三个女性的创作 为了表达、思考、记录、可能性的创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可是,我想要更好更圆的月亮

疲惫的大人,沉重的心

我的天才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