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没有“热爱过”的东亚人

海浪主义
·
·
IPFS
在生活、工作上都无所爱,人生的精力都投射到不得已的事情上面,学会去“热爱”就变得更加困难和珍贵。

最近看了曹林老师一篇关于高考填报专业的文章,里面提到选专业这种事情不应全然交给鸡汤和口水,也不应只关注热门和赚钱这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因为成功学是短期内数据统计制造的幻象,这种数据忽略了个体的努力和差异。对于这种填报专业漫天口水、学生拿不定主意的现象,文章认为这与国人少年时期受应试教育支配、无暇探索兴趣爱好有关。

确实如此,我们很多人都是在无数的刷题考试中,走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没时间探索自己的爱好、思考自己的未来,以至于在专业选择的路口无所适从。在刷题、升学、考试的时光里,把兴趣爱好让渡给“更重要的事情”似乎是应该的。金爱烂在《滔滔生活》中写过,“我们的青春太过明亮,明亮得近乎苍白。”这种苍白也在我们今后漫长的人生中不时回显。

我想起李雪琴在综艺节目上说过自己是一个特别寡淡的人,没有特别热爱的东西,对很多事情都是淡淡的,只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我当时一听就觉得这跟我很像。我就是一个出生在普通家庭,从小到大没上过任何兴趣班,也没有任何特长爱好的普通人,只是淡淡地存活在这个世界。一路考试升学,到了大学选专业也是选个差不多就行了,自己谈不上特别热爱或特别讨厌。

我感觉自己身边有不少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对很多东西我们都是“还行吧,差不多吧,挺喜欢的”之类的表述,似乎真正能谈得上热爱的事情特别少。又或是我们羞于谈论这些部分,总觉得谈到喜欢、热爱某事得是真真正正的喜欢,并且有实际行动才敢于向周围人表露。我不知道这是来自于国人骨子里的谦虚、克制还是我们从未“热爱过”,又或是我们已经失去“热爱”的能力。

而且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差不多”模式也被复制到毕业后找工作。在众多岗位中努力寻找跟自己适配、看起来还不错的工作,然后再一一比对岗位要求,看看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足要填补、简历上哪些地方还需要包装。仿佛在重复应试教育查漏补缺那一套东西,在不是“特别热爱”的事情上把自己变得工具性十足,以便踩中试题得分点或是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很“有用”的应聘者。就像中学老师教我们判断出题人意图一样,长大后的我们也学着去判断用人单位的想法,然后努力把自己变得全能再兜售出去。

所以,有时候人其实挺悲哀的,在一系列自己并不热爱、没有激情的事物上面,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熟练工、一个看起来专业的人,以至于自己不轻易被取代或是看起来体面光鲜。有可能你内心向往的是做一个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比如去花店、便利店当店员,去摆个小摊儿……但人总背负着一些难以摆脱的枷锁、欲望,或是被一些小地方的抽象的视线困住,难以全身心做自己。

最终,在生活、工作上都无所爱,人生的精力都投射到不得已的事情上面,学会去“热爱”就变得更加困难和珍贵。尤其对于普通出身的人来说,找到最终热爱的事情并全身心投入,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花费很多成本的过程。在试错机会极少的情况下,我们最终走向那些“不热爱”但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的选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海浪主义非主流叙事 | 东亚日常 | 女性主义 来自三个女性的创作 为了表达、思考、记录、可能性的创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可是,我想要更好更圆的月亮

疲惫的大人,沉重的心

我是怎么变成如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