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一日:我想家鄉更像「家」而不是更像「家長」

Laisintung
·
(修改过)
·
IPFS
·
如果我的家鄉更在乎當地人和城市的關係,讓大家有歸屬感、更自在舒服,也許不是蓋多少高樓,修多少鐵路,貼多少標籤,而是能真誠地吸納人的意見,去做一個「家」,而不是「家長」。

第一天( 6 月 3 日)
你覺得什麼是「家」?你的家鄉是怎樣的呢?
這個地方是家族的發源地、你長大的地方、父母所在地,還是你自己選擇的居所?和我們談談你心中的「家」是什麼以及它的面貌吧。


對「家」最早的概念,大抵也是因為父母。俗氣地說一句,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家。廣東話把「家」稱為「屋企」,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是有瓦頂,有人,有到達,有終止的地方。我的父親是客家人,他說這是個流動的族群,所以現在一家三口生活的地方,並不是他出生長大的地方。這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但同時我也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因為自覺有流動的基因,我始終都會離開,去找尋更適合自己將來那個「新家」的土壤。

我出生在廣東東莞,一個小城市。「莞」的國語拼音(GUAN)常被外省朋友念成「WAN」,我常去糾正;這裡曾經以「世界工廠」而聞名,但長大後發現中國很多城市都有這個美稱,甚至整個國家都是「世界工廠」;這裡曾經因黃色產業名聲大噪,鬧得沸沸揚揚,但後來發現其實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供需關係。我的家鄉並不特別,沒有特別的歷史,沒有特別的業績,沒有特別的標籤。當世界變大了,你會發現你很難去創造獨一無二的東西。

我今年34歲,到現在都沒有真正離開過家鄉。家境還不錯的我,曾勸說爸爸離開,人要常挪常新。但他似乎懂得了小城市的遊戲規則,並且真正受益了。「太講規矩的地方,我適應不了」,他這樣跟我說。是的,我的家鄉就是一個不太講規矩的地方。沒有那麼多規則,因為認識人就可以,找工作、找對象、找幫忙,只要「識人」,就沒有辦不成的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旦緊密起來,就會不太「城市」。在我看來,真正的城市就是會比較冷漠、理智,比較講究多勞多得,比較按本子辦事,不用認識誰,按規矩就能生活得很自在。所以,儘管我的家鄉連續好幾年被評為「新一線城市」,我都覺得「這哪裡城市了?頂多是個城鄉結合部而已」。

這種自詡吹噓的壞毛病,常常讓我對我生活的城市有種厭惡感。我覺得「家」是平實的。比如和我爸媽,還有一條老狗生活在一起,才是踏實的,在哪裡都可以。我對城市的歸屬感很低,儘管我做的工作常常需要觀察城市。我常常在想,如果可以去批評這座城市,就像我能在家裡對爸媽翻白眼或者反駁他們,我可能會更喜歡這座城市一點。因為「家」這個場域具有特殊性,正正在於,我們可以把「關係」放在「對錯」之前。所以會有人說「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如果我的家鄉更在乎當地人和城市的關係,讓大家有歸屬感、更自在舒服,也許不是蓋多少高樓,修多少鐵路,貼多少標籤,而是能真誠地吸納人的意見,去做一個「家」,而不是「家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