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朝黃老思想
夏后朝黃老思想
夏后朝黃老思想
夏后朝黃老思想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一篇 天地不仁
夏朝末年,長達一百餘年的洪澇之災,或許是作者引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段話的真實動機;至於「聖人不仁」則類似於「絕仁棄義,民復畜茲」,只不過前者未失其德,而後者卻已至仁義之境,因此「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更接近作者用意。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二篇 善為道者
本文所謂的「道」是什麼?是「王道」的道嗎?還是「道法自然」的道?或是「道之物」的道?抑或是「非恆道」的道?「道」究竟是什麼?
夏后朝黃老思想 第三篇 其正閔閔
「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漢儒竄改為「人之迷,其日固久。」 兩者可說完全相反,前者是說大家早知道,後者則說眾人久困惑,兩相比較,就可以知道前者的時代智慧遠高於後者;從夏后到漢初時隔兩千年,歷經德、仁、義、禮、法,漢武以後,政治就一直在禮法暴亂中反覆輪迴,確實是「人之迷,其日固久」!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四篇 唯與訶
順之則喜,逆之則怒,這是人的天性,嬰兒可以任性,政治家卻不行;恭敬唯諾雖然討人喜愛,但唯諾就勢必有所隱晦;傲慢訶責讓人憤怒,敢訶責就勢必無所顧忌;有所隱晦便會障蔽真相,無所顧忌常能吐露實情。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五篇 炊者不立
聖人有聖人的標準,常人用常人的標準;夏代,人們用聖人的標準要求政治家,政治家也用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周秦之後歷經兩千多年的腐化,到了明清時代,人們用膜拜天神的態度仰望天子,皇上卻以高傲驕縱的心態奴役臣民。
【夏后朝黃老思想】 第六篇 執大象
有為演化是自然規律,無為是相對於有為的反演化,譬如現代的環保意識,就是自然形成的相對無為,這是面對危機時的自然覺悟;既然無為出現是因為有為太甚所致,所以無為未必就一定平淡,更非執著無為而不敢作為。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七篇 卅楅同一轂
此篇文章只能說是對空間利用的闡述,對真相覺悟或無為之道可謂毫不相干,因此,「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應該是本篇作者欲闡明的古理,但「故…」之前的三個利用範例,卻證明作者是真不懂無為之用。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八篇 天下之至柔
此篇文章作者,可能只是應用者、傳講者,而非覺悟真相者,因為他並未明白無為真正的大益,倒像是把水當作想像素材,水是能穿山鏽鐵但並非無為之益,無為之益不在其相而在其道,而無為之大益更是基於真相的覺悟。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九篇 天長地久
季風洋流就有如地球生態的體內循環,地質、陽光、隕石… 都是滋養其生命的資源,之所以覺得祂「長生」是因為時空尺度不同,地球生態的時空尺度約為地球生物八的八次方倍,也就是地球生態一秒約等於地球生物的一年。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十篇 信言不美
雖言「天之道」,卻是道法人,信言、美言、智者、博者、善者、多者,都是人,其產生的意識規律都是人之理, 與「天之道,利而不害」其實並無相關,估計只是想引用「人之道,為而弗爭」的前人智慧。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十一篇 絕聖棄知
夏朝後期失道修德,倚仗德政維繫朝政,夏后朝續行德政並以仁義為輔;法自然則道不失,既失道則法聖賢,當古法不合時宜,反造成民眾不便,於是「絕聖棄知,民利百負」不干預則民便利。
【夏后朝黃老思想】第十二篇 天下莫柔弱於水
「故聖人之言」 前後所述混為一談過於牽強;前段是說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後段是說王天下應當的責任,大概只有「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弗知,而莫能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與「正言若反」才是此篇作者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