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女孩酒吧 | 威尼斯
傷心女孩酒吧 | 威尼斯

// 寫字、看書、發白日夢、失眠。 IG : willisho

《純真博物館》:打開一道大門,在伊斯坦堡中心呼喚愛

(编辑过)
在成長中總經歷無數悲傷,想去忘記但其實難以忘記,它們會活在身體裡,成為創傷。你可以不理它,但它總會回來找你。如果面對它,轉化它,甚至找到一個容器去盛載它,就能與之和解。

「已讀不回」是由「香港文學生活館」創立的 YouTube Channel,一周推薦一本好書,過去嘉賓包括香港唱作歌手 Serrini、哲學普及團體「好青年荼毒室」、作家董啟章、作家鄧小樺、中大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念欣等。

兩年多前,文學館創辦人鄧小樺創立這個頻道,希望推廣閱讀,並找我主力製作內容,在當了兩年半節目製作人、拍攝了八十八集之後,這次輪到我來說一本書。這本小說我特別喜歡,有種難以言說的感動,作家從創作到打開一道實踐的大門,在極度疼痛之中得以治癒,這是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純真博物館》。

觀看影片這邊:
https://youtu.be/P2_twDSb874

YouTube影片連接

《純真博物館》:與傷痛和解

如果可以去旅行的話,我想我會馬上飛到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有一座三層的博物館,位於容易迷路的老城貝伊奧盧地區,地址是Çukurcuma Caddesi, Dalgıç Çıkmazı, 2, 34425, Beyoğlu,如果你怕找不到的話,記住外牆是深紅色的。

這座博物館是由小說裡延伸出來的,《純真博物館》的故事虛構,但現實中,是真的有一座真實的、由作者帕慕克興建的「純真博物館」。

這本小說的愛情故事,基於七十年代的背景,傷感殘酷,引用書介就是「獻給所有曾被愛情撕扯得體無完膚的凡夫俗子」,但帕慕克最後在轉念之間,將故事的重要物件、城市遺物提取起來,建立了一座真實的博物館,令故事得以延續,容讓讀者繼續進入、往後懷緬、向前釋懷,這一份巨大的愛意,讓我感到治癒。

現實世界中的「純真博物館」,位於伊斯坦堡;照片來源/egebulten

我覺得,讀文學作品很多時候都是痛苦的,作家嚴肅對待世上之物,深入人類情感,讓人不能逃避,但痛苦之中亦有一道大門。愛情故事發生在東方保守卻想邁向西方開放的城市 - 伊斯坦堡,因為這樣的背景,主角的人生受到種種挫敗,愛情所在之處,盡是陰霾。

然而作家說:「純真博物館的大門,將永遠為那些在伊斯坦堡找不到一個接吻場所的情侶們敞開。」

台灣作家郭強生有一本書,名為《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那麼辛苦》,我認為愈是辛苦地在文學之中寫下世界、理解世界,就愈能在文學之中,看到創作者的力量,隔空連結,找到知己,得以治癒。

人與人、人與城市的愛情故事

《純真博物館》的作家,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他曾經到哈佛大學文學講座開課,這個講座歷史悠久,從1926年開辦,曾邀請過卡爾維諾、波赫士出席;而「以讀不回」第30集,由「好青年荼毒室」四哥介紹的文學《悠遊小說林》作家安貝托.艾可亦曾到這個文學講座。

帕慕克最耳屬能詳的作品有《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他的小說具備中西帝國交匯的特點,他出生於歐亞交界伊斯坦堡,曾客居紐約,在文學家庭中成長,祖父因興建國有鐵路而富有,讓他父親能夠沉浸在文學世界。而柏慕克亦然,同時關注社會議題,他非常擅長寫人的性格、城市景觀,即使讀者對伊斯蘭世界和土耳其非常陌生,亦能透過他的作品理解這個古老帝國。

影片截圖


《純真博物館》36萬字、83章。快要讀完的時候,依依不捨,但帕慕克卻留給讀者一扇窗。翻到中文版第467頁,印有一張博物館的門票,你拿著書去伊斯坦堡,就可以免費進入「純真博物館」。

真的是太感動了。

故事不是太複雜:1975年,男主角凱末爾迷戀十八歲的美少女芙頌,他們是遠房親戚,偷情四十四天,凱末爾是伊斯坦堡最有錢的上流社會、芙頌是貧窮女子。凱末爾早有婚約在身,偷情過後,他和未婚妻在七十年代的希爾頓酒店舉行極盡豪華的訂婚,芙頌作為親戚亦被邀請,在那晚過後,芙頌從此消失。

此後凱末爾極其痛苦,他承受眾人眼光和家族期望,在保守社會之下提出解除婚約,令未婚妻負上失貞之名。自此他尋找消失了的芙頌,一年後他們終於重逢,但女方已經迫不得已結婚。

雖然聽到這裡,你們可能覺得故事很老土,但好戲在後頭,故事在這裡才正式開始。

自此,凱末爾守候了八年,設法留在芙頌身邊,他以親戚身份,每隔數天便去芙頌家吃飯,跟女方丈夫和平相處,喝土耳其克拉酒、看電視、餵金絲雀、趕在戒嚴前由司機駕自己回家。

這跟博物館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談到收藏的部分。

八年間,男主角開始瘋狂收集芙頌的一切物件,他趁沒人為意的時候不斷「偷竊」,收集的物件包括:芙頌的胸針、耳環、小時候用過的手帕、電視頂的小狗擺設、用光的香水瓶、廚房的調味料等,當然還有最著名的部分:女主角抽過的4213根煙頭。

後來愛情有沒有延續,我不劇透。只能說,在往後25年,男主角到訪過世界各地的5723座博物館,米蘭、蘇格蘭、東京、俄羅斯 ...... 私人和公營的博物館他都去遍了,去感受物件之於自己的意義。最後他停止流浪,回到伊斯坦堡,建一座自己和芙頌的博物館,故事中的凱末爾買下芙頌住過的家,即是他八年來去吃飯的房子,將它改建為博物館,內部保留窄小的走廊,以量度他們接觸過最近的距離。

除了女主角的舊物,他還搜集伊斯坦堡街道的照片,以紀念他們曾漫步過的地方;七十年代的土耳其電影海報,以紀念他們曾在漫漫長夏看過的許多電影;每艘輪船經過伊斯坦堡海峽時的照片,以紀念他們曾在海邊聽過的輪船汽笛聲。

就是這樣,愛情與城市結合,人離不開城市,城市也離不開人。

以虛構治癒現實

說到帕慕克,不能不提他小說中的特點:經常探討這位處歐亞交界的古老帝國的文化、人民的心理。

這部小說遠遠超出愛情,書中不絕談到:土耳其面對歐化和自身傳統之間的拉扯、電影業蓬勃但離不開古舊的意識形態、城鎮出產汽水但大家都想喝可口可樂,作家在愛情的相處細節之中,鋪出了一個帝國掙扎的面貌。

也基於這個隱晦不清的城市背景,開初凱末爾對於違反傳統目光、偷情、病態地收藏情人物品感到羞愧,但後來他與之和解,並漸漸感到驕傲,為了愛情、也為了城市:

「主題是驕傲。我要用我的博物館不僅讓土耳其人民,還要讓世界人民學會,要以我們經歷的人生為榮。我在外面看到,當西方人在驕傲地生活時,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則在羞愧中生活。而事實上,如果能在一個博物館裡展出我們人生中那些令人羞愧的東西,那麼它們就會立刻變成令人驕傲的東西」。

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當中的轉化,為何我會對這本書如此著迷 ?我也是一個很喜歡收藏舊物的人,回憶過去的時候,也總是先想起物件、場景,才能憶起感受。而書中認為,每個時刻都有紀念它的物件,於是博物館就是把時間轉換成空間的世界。博物館不用來參觀,是用來感受的。男主角在旅行之中知道了收藏的意義:「現在就像一個人類學家那樣,只有展出我收集的那些物品,鍋碗瓢盆、裝飾擺設、衣服、圖畫,我才能為自己度過的歲月賦予意義」。

 


剛才提到凱末爾和芙頌的所有,都是虛構故事。這本書最令人疑真似假的地方,覺得腦袋爆炸的地方,就是:作家如何在故事創作走出現實,建立同樣名為純真博物館的地方。

回到現實,作家帕慕克在1998年買下一棟紅色三層小屋,並在構思小說時,把芙頌一家設定為居住在這間屋裡面,並安排故事男主角八年來,都去探訪這間他在現實裡買下來的房子。

帕慕克寫這部小說之前,已一直收集伊斯坦堡的舊物,不時到二手店、街邊、別人的家,買下小說設定的1975年起,平民家庭可能會使用的物件。他一邊寫小說、一邊收集物件,包括4000多個煙頭,並把物件安插在小說之中,寫完小說,便建立真正的博物館,作為故事的延伸,表達他對城市和人的愛。

讀完了書,如果讀者想摸得到的話,請到博物館。

4213根煙頭 Close Up;照片來源/kesfettik
照片來源/kariyerimdergisi
照片來源/arkitera


而現實世界裡,作家帕慕克是博物館迷,他有無比的執著。

他說:「大型國家博物館一向給我巨大、卻可看不可碰的疏離感,我不會去建造一座宏偉、紀念性的博物館,而是去展示城市後街、尋常生活中的小事物。我想把平凡小故事、故人往事都放進去博物館,正如小說一樣鉅細靡遺地把人物生活細節寫下一樣。」 

釋放壓抑,與自己和解

面對種種痛苦,當你去進行和解及創造,就是一種治癒。

書中給出一個問題,當你處於一個壓迫的地方,你到底愛,或不愛你所長大的城市?

愛情故事中出現種種壓抑,都跟污名化有關,「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允許我那樣做」。芙頌出生貧窮,曾經參加被認為是不雅的選美、跟富家子弟偷情。凱末爾亦因為一直癡戀遠房親戚,而不好好結婚,被麻煩的記者寫到花邊新聞,上流社會的富家子弟都遠離他。而他的未婚妻,因為失貞但最後結不成婚,大家對她議論紛紛,要離開伊斯坦堡。

這部小說花了數十萬字,寫下痴狂、極度疼痛和折磨的愛情,而外在的傳統思想讓所有人都無可奈何,但城市裡有著各人的痕跡和回憶,你不愛此城,但同時亦得愛此城。

從一段受到壓迫的愛情故事,到收藏情人的物件,再到一個人遠走西方看盡博物館,然後回到家鄉,從偷偷私藏到驕傲地展示物件和生活,建立一座有私人的愛,亦有公共城市回憶的博物館,帕慕克堅定地展現出溫柔、理解,和釋放壓迫的愛意,他帶讀者找到治癒的大門。

書中的第一句是,「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時刻,而我卻不知道。」

受盡苦難之後,書中的最後一句是,凱末爾想讓讀者知道,「我的一生過得很幸福。」

我有在深夜看書的習慣、也有在傷感時看書的習慣。在我們的成長中,都經歷無數悲傷,想去忘記但其實難以忘記,它們會活在身體裡,成為創傷。可以不理它,但它總會回來找你。如果面對它,轉化它,甚至找到一個容器去盛載它,就能與之和解。

作家透過自身的反抗、對探索情感的不懈、對世界的好奇、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對經歷的歌頌和肯定,去深深擁抱難過的事物,「純真博物館」傳遞了愛意,並讓我們知道,有一道大門。這三十六萬字的尋找之旅告訴我們,人生的命題,你總是要不斷受傷、理解、碰壁、和解,去尋找答案。

照片來源/arkitera


帕慕克與他搜集回來的舊物;照片來源/arkitera


《純真博物館》書封

回讀不回 Book Channel YouTube:https://bit.ly/3x9adB7
香港文學館「虛詞.無形」IG:https://www.instagram.com/formless.particles/
香港文學館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ormless.particl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