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shidaizong

不要停在情绪

这种脑中难以追溯的一个观念,这就好比一种类似的情绪,以前看到别人怎么考试老是第一,怎么这么厉害啊?换成以前我对荷兰的看法,这个国家咋这么好啊,环境好,素质也高!然后我的思维就停住了,并没有去思考这“厉害”与“好”背后的逻辑,只在某一种情绪,或者某种价值判断中就停住了。

万物在运化

我很喜欢在运河两侧堤坝上散步,听完了喜马拉雅上的《荷兰史》。从民族国家建构的角度来说,荷兰算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从其民众意识传统而言,这个地方又不太像一个国家,说是大型的商业机构也不为过。所以,每个地区,每个组织,每段历史,都有他独有的背景与特色,都值得去思考呈现在我们眼前所有的表象,背后的逻辑。

身份危机

旅行,在某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将自己从既往的社会身份中抽离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这个时候,你的视角是全新的,因为我在此时是NOBODY,没人认识我,我与任何人也不产生联系,直到我买了第一张公交票,或在落脚地入住,或者跟超市收银员说的一句谢谢,这个时候我短暂的新生活才慢慢开始,身份开始渐渐成型。

成为自己?

重读纳瓦尔,依然有启发,即使是曾经看过的一些短句。今天的新笔记来自于他关于“专长”二字,引发的我自己的思考。

自由的感觉

这样自由的感觉可跟我小时候想要的自由不太一样。那时候我就想着如果哪天我父母不要管我,每天可以一直看电视,想什么时候睡觉就什么时候睡觉。如果有一天我自己挣钱了,我想买啥就买啥,不用再看父母的脸色。

精神祛魅

这样的感受大概就是不上班后,对于社会既定俗成的身份认同,还有价值标准的脱敏表现。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既定的标准能够带来安全感,挺好的一件事。只是有一天我发现这个游戏规则可能不太适合我,于是就引发了今天乱说一通的主题--“祛魅”。

杨德昌与盖茨比

杨德昌,工科男,他的电影给的都很直接了当,并总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开一扇窗,安慰你,人间还有美好。跳出东亚的框架,突然想起1920年代的美国是不是也经历过类似的狂飙阶段,那个时空的人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精神冲击?

人类杠杆几多种

回深圳,事挺多,一早去税务局办点事,午饭后回家午休了下,下午想换个环境,去咖啡馆办公。隔壁的星巴克每天都人潮涌动,太吵了。幸好家附近最近新开了一家私人的社区咖啡馆,小是小了点,但是幸好人不多,音乐也不错。家周边一个创意园,远离人群的好去处最近我老是在想一个问题,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我之前上班,甚至上学都没有想过的自由。

蒙古草原 天气 晴

现代性大笔一挥,给我们良好的生活,可是就在这样光辉之下,也许有人也会生活在阴影当中。想的更远一些,就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说的,人类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直至当下的信息时代,我们到底是因为现代化的一步步的来临,变的更幸福了,还是更焦虑更忙碌了?

回深圳去

如果只在某一个地方待,就会觉得是“习以为常”,直到变成一种肌肉记忆。只有当你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少数人的视角去观察之后,才能觉察到,原来这样的“理所当然”只是我们众多思维局限的一个细微展现。

成都,回不去的家乡

成都的地铁,成都的软件高新区等等新事物,本质上来说,就是北上广深的直接复制,生活节奏跟模式几乎没有差异。如果很多外地年轻人脑子一热,想换个城市工作生活,真的需要三思。如果想过一个稳定的拿着高薪,在写字楼里喝星巴克的白领生活,全国各地的城市提供的模板高度同质化,所以仅仅靠换城市就能实现钱多活少离家近,可能性太小了。

That's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