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祛魅

子曰
·
·
IPFS
·
这样的感受大概就是不上班后,对于社会既定俗成的身份认同,还有价值标准的脱敏表现。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既定的标准能够带来安全感,挺好的一件事。只是有一天我发现这个游戏规则可能不太适合我,于是就引发了今天乱说一通的主题--“祛魅”。

深圳的雨季,我会换上大裤衩,人字拖,摇摇摆摆,撑个伞,走在人群中去觅食。没人认识我,也不用跟谁勉强社交,觉得特别自由。

这样的感受大概就是不上班后,对于社会既定俗成的身份认同,还有价值标准的脱敏表现。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既定的标准能够带来安全感,挺好的一件事。只是有一天我发现这个游戏规则可能不太适合我,于是就引发了今天乱说一通的主题--“祛魅”。

以前小时候喜欢某个明星,或者某个大众传播的节目,脑中天然形成的画面就是美好纯真的“伊甸园”。记得90年代的时候还给《大风车》栏目组写过信,哈哈哈哈。表达心中对祖国首都以及自己心中的那个纯净之地的向往。

再后来情窦初开,对于暗恋或者明恋的对象总是彻底的完美化,可能人的心理成长路径大概都是一样的吧?如果哪一天真的朝夕相处了,那个完美化的对象又会慢慢从神坛跌落,直至凡间。

后来上班了,对于自己今后的大好前景,对于职场的魔幻想象都一度美化。直到我深入其中,发现原来大家都是人啊,都有自己的自私与悲哀啊,都一样,区别不大。

再再后来,读个书或者接触到一个系统化且自洽的观点,总会着迷,觉得这些牛人咋这么厉害呢,他们怎么就能想得到呢?通过这些数据就能推理出这么多理论。识人行路多了之后,发现大多数人都在装啊;不过也可能没装,因为到最后连自己也相信了;更多情况下呢,大家往往都是屁股决定着脑袋的呀,利益优先。很少有人愿意去用逻辑战胜自身的局限。

有了这样类似的经历,我把过程大概解构为了,从被迷倒,到反思,再到跳脱出来观察的过程统称为“去魅”。跳脱出来后,并不是否定曾经那个纯洁之地,因为你没法否定,它是存在在你生命里的,只是你会认识到,除去这个纯洁之地,你会有更多新的想法,更多新的选择,可以综合判断,来做一个取舍。

就好像我们没办法完全跟自己的过往做告别,因为过往已经存在于你的精神结构了,但是“祛魅”后,我们总有那个内在冲动,期待着有新的精神嫁接能够生长。

直到现在我都特别怀念当时那个给《大风车》写信的小男孩,多么美好纯洁的童年呀,我得把这颗赤子之心保留呀,指不定哪天就能给我带来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