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
小豆

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學習無用?書、網路、知識體系《極簡閱讀》

本書作者趙周,是拆書幫組織的創辦人,以下列出作者書中提到幾個觀念,之後會有我的一些思考

本書作者趙周,是拆書幫組織的創辦人,以下列出作者書中提到幾個觀念,之後會有我的一些思考

⬛學習無用?

作者提到,讀書有用還是無用,關鍵在於學習者是否具備使學習有用的能力

有的書是顏如玉,有的書是黃金屋,在黃金屋裡找,說沒有顏如玉,不是書的問題,這是緣木求魚。

有些書是為了興趣而讀;有些書是為了拿到證書而讀,適合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例如讀數理化益智,讀文史哲怡情,讀研究生課程掌握科學方法;有些書讀是為了解決問題或者提升能力,這類型稱為實用類閱讀,例如如果不會燒菜,那就去讀食譜;如果要創業就去讀商業相關書

讀書之前應該先確認自己的目的,選擇不同的書,並使用不同的讀法

例如實用類圖書不用在乎是否讀完、是否釐清了作者的邏輯和知識脈絡,而應該內化為己用,連結個人經驗加以運用,至於原書的體系,並不重要。讀實用類圖書的關鍵是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小說或詩集,正讀或跳讀、懂或不懂也無影響,沉浸其中,物我兩忘

為了通過考試而讀的書,為了消磨時間而讀的書,為了博聞強識而讀的書,為了解決問題而讀的書,閱讀方法不會一樣

而作者也談到知識付費(例如聽書或是線上課程),認為關鍵也是在於學習者能否從中識別自己所需要的知識

⬛書、網路、知識體系

作者認為,資訊或知識的碎片化不是問題,能否對資訊進行分析和整理才是關鍵

書中資訊確實比網路資訊更加體系化,但書上的體系和自己的體系,兩者不是一回事,學習並非照般知識體系,並舉例部分書籍不一定有系統,例如《論語》是碎片化的語錄

學習能力差,看書和看手機沒有區別;若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針對尚無基礎的領域,看書比看手機好;若學習能力較強,在該領域發展了屬於自己的體系,看書和看手機都可以把知識化為己用,進一步為自己的體系添磚加瓦

而有些實用類書籍,從第二章或第三章動筆,闡釋最核心、最具創見性的內容。然後回頭去補第一章,以鋪陳背景、合理引線、完善系統,這些對體系的考量對於一本成書來說很重要,但對一位非專業讀者來說,並沒有什麼意義

例如如果我希望跟學物理的人有共同語言,卻從古希臘的泰利斯開始了解物理學,那效率很低,現代物理和過去已經有所區別了

建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因為知識體系能夠讓人更好地思考、應用和解決問題,讓人具備穩定的根基和框架,具備成長思維、批判思維和系統思維,不至於一接收新資訊就跟著改弦易轍,例如今天覺得人際關係最重要,明天立志提升時間管理能力,後天發現情商才是自己最大的短處

並對於建構知識體系提出以下觀念:思考前因後果、適用範圍(是否有反例?為什麼?);建構知識體系可以由問題出發、由點到網、由網到點;內化應用則包含相關經驗和相關應用

而對於數位閱讀提出建議:

取消關注一切行銷粉專和售賣「農場文」的平台,找到相關主題的兩、三篇深度文章;若這些文章都出自真正的專家,那麼不同的觀點背後,是不同的思考或視角,對比閱讀這些文章,幫助我們理解前因後果、清晰適用範圍,最終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內化和應用

⬛反思閱讀

這本書讓我想到有關於閱讀的經驗,在我大學後,開始重新開始看課外書時,常常會一定要把一本書看完,不過這樣的過程會有一種壓力,後來接觸到一些想法,才發現一本書不一定要看完,而是可以先看目錄,選擇性閱讀自己所需要或想要看的章節

一 本書當中,也會有不同的閱讀速度,例如熟悉的部分就可以快速看過,不熟的部分則慢慢理解,以理解觀念為主,而故事和案例可以看比較快,有時候有些書會把觀念放在故事之後,我習慣會先去看觀念,看看是這個觀念是否新,然後再決定故事是否要看

而看書過程中的思考也相當重要,可以看看作者論點證據效力如何,例如看看有沒有引用研究,而有些涉及主觀判斷的部分,也都能去思考作者的觀點你是否同意,或是這個方法是否在我身上能否適用,以批判方式去閱讀,可以把自己想法記錄下來,例如在閱讀本書時,作者有套自己拆書和管理知識的方法,我是覺得裡面主要觀念可以吸取,但具體作法和細節就不用和作者一樣,而這本書作者提到的有些觀念,我也不一定能認同

很多書和文章也會提到可以帶著問題去閱讀,例如我今天想要知道幸福的實際方法,就可以選取書中介紹此部分章節去閱讀,其餘部分則可以先放著,之後想看或需要看的時候再去進行閱讀;另外就是依照目的去進行閱讀,可以思考我看這本書的時候的目的是什麼,例如要解決某個問題、獲取改善生活的方法、要寫出書的心得、要享受一段時光、要完整學習某學科知識等,依據目的可以有不同閱讀法,以及可以決定要看那些部分,是否要將書看完

不過我在閱讀時,當然還是會有例外,有些書的在看目的性就不會很強,也不一定會每次都帶著問題去看,而是享受觀念的翻新和相遇,而目的和問題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發生,不一定都是在閱讀開始前就有有明確的問題和目的,而有些書也真的很值得全部看完,例如哈拉瑞的人類三部曲

而在閱讀後對於資訊的處理也很重要,例如將書中的內容畫線和自己想法的部分轉移到筆記中、將筆記中精華部分標出來、將資訊依照自己的方式和主題進行組織等,在資訊的處理上,可彙整各樣來源的資訊,包含書籍、課程、網路文章、影音、靈感、日記、生活的啟發等,這些都屬於資訊,不同類型資源會有不同的特性和價值,都可以思考是否以及如何對其進行處理

而對某主題有興趣,能在不同領域進行學習,例如我對於如何做決策有興趣,可以在心理學內容裡學到人類認知的偏誤、在生物學到人類祖先生活型態對於大腦的影響、在經濟學的可用成本和收益等方式來看待

網路閱讀時我會使用一些技巧,例如主動將一些的網站和作者的連結保存起來到Chrome書籤;有些文章可以先存放網址,先把主要搜尋目的完成,之後看看對這些文章感興趣與否,再看要不要讀;用liner這個軟體進行畫線;將網路文章保存時,除了篇名外也會用#做為標籤命名,以方便自己日後在筆記軟體中檢索等,可以提供大家做參考

而有關於看書和知識體系,書在彙整龐大資訊上具有優勢,而我認為知識類書的體系可以提供參考和方便學習,讓我們知道知識之間的關聯,在閱讀和參考幾本書體系後之後,可以逐漸建立有個自己知識體系的輪廓,然後在看到一則資訊時,將他和既有知識體系做連接,思考這個資訊是否帶給我新觀點、是否有實用性、與我的關聯為何,可以善用卡片盒筆記和第二大腦的觀念來進行知識的管理

上述對於閱讀方法的內容,可作為參考,方法也不一定都要使用,因為每個人情境不同,目的也有不同,可以經由思考、嘗試、調整,選擇適合自己的,未來在不同時期也都能逐步調整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