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

@nffnsnc

記《偶然與想像》、《法蘭西特派週報》

二刷《偶然與想像》對《偶然與想像》的感想沒有變:對話裡,每個字承載意義的密度跟背後隱藏的張力感覺很像戲劇而不像電影。尤其是〈魔法(よりもっと不確か)〉與〈扉は開けたままで〉,我的心思全在猜測每一句話被說出口的動機、猜測角色希望藉由該句話達成的目的、猜測對手如何理解每一句話⋯⋯猜測...

記錄一些我無法忘記的電影片段

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鬪(2020. Dir. 豐島圭介)最喜歡的一幕,是芥拋下一句「好無聊,我走了」然後離席。我感覺芥的姿態實現了三島由紀夫的失敗(and I admire that gesture),同時好像也回答了三島那個「我今天來,是要測試一下語言還有沒有用」的問題...

【電影】筆記《三島由紀夫 vs. 東大全共鬪》

*超超超簡略筆記,只是以後也不會變成什麼更能看的東西所以直接發留個紀錄。空間/自然/歷史三島想像歷史是在時間中展開、個人是時間中的延續,好像比較好懂。芥想像的歷史作為「空間」,在時間以外的歷史/空間,是怎樣的空間?我自己洗澡時冒出來的詮釋是:在我跟他人、我跟物件的關係中,去除掉由...

【漫畫】藤本樹短篇集1:《17–21》

藤本樹出版之前大獲好評的読切『ルックバック』(Look Back)的同時,也宣布會將過去公開過的短篇集結成冊,用藤本創作時的年齡為分冊標準,分成『17–21』、『22–26』,自2021年9月開始至11月每個月一本,一起陸續出版。對我這個從《電鋸人》入坑藤本從此陷入老師魅力的新粉...

【電影】聖慾(2021):你信或不信,我就在這裡

剛看完《聖慾》(Benedetta,2021),我很愛,跟我同行的朋友則不很喜歡。「太亂了,」她說,「進不去。」 好有趣,因為對我來說,反而是那接二連三朝我湧來的感官刺激,淹沒我、沖刷我,逼迫我放下理性,只能去感受。而我喜歡這部片,也只能訴諸感受。

漫聊耳機,從《花束般的戀愛》開始

1.對《花束般的戀愛》(花束みたいな恋をした,2021)記憶最深的一段:電影開頭,已分手的男女主角,恰巧在同一間咖啡廳與各自的新對象聊天。隔壁桌一對情侶聊著音樂,正準備一人一邊戴上一副耳機,男女主角義憤填膺地走向前準備阻止——「用耳機聽音樂,左右耳的聲音完全不同」,你們知道這對費心測試、調整的音響工程師來說有多失禮嗎?

【電影/戲劇】Copenhagen (2002) 與The Woman in the Window (1999)

1.由 Howard Davies執導、2002年的電影Copenhagen,改編自Michael Frayn的同名戲劇,以提出測不準原理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及提出原子模型的丹麥物理學家波耳為主角,描述二戰期間海森堡拜訪波耳的一段往事。海森堡生長於一戰戰敗的德國,二十歲時,他遇見...

【音樂】DPR LIVE《Is Anybody Out There?》:尋找自我的太空之旅

(因為修改不少所以重發了一次) 一年了。DPR LIVE最近剛出新專輯《IITE COOL》。我真的是個失職的粉絲——因為在他的前作發行這麼久之後,我才終於去查歌詞,配合音樂聽了一遍。跟上次麻瓜別墅一樣,為自己錯過了多少感到氣惱;想巴自己的頭。

【雜談/書】邊讀《哲學研究》邊讀〈敢曝札記〉,Notes on "Notes on 'Camp'"

歷經數月及每週討論,把維根斯坦的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慢慢讀到78節,不知不覺中思索語詞已經成為潛意識的一部分,以至在性別讀書會讀Susan Sontag的 “Notes on ‘Camp’”時,先想到的不是酷兒和扮裝,而是——這篇散文簡直是PI的補充教材。

【雜談】寫在讀書會之後:我讀不下《彼岸之嫁》;與書邂逅的時機點

我讀不下《彼岸之嫁》因為參加的某讀書會,開始讀《彼岸之嫁》。讀了大概六、七章,沒有繼續讀下去。我覺得作者很不真誠;不真誠的故事,我不太喜歡。怎麼說她不真誠呢?比如第一章最後: 我們在清明節——亡者的節日——去山上的墓地掃墓,紀念我們的先祖,拿食物和上香供奉他們。

【上課筆記/閱讀筆記】林布蘭特畫作對聖經的新詮釋

本文為台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109–2開設之「西洋藝術史二」期末閱讀報告。閱讀書目:《林布蘭特與聖經》(花亦芬著,2008年三民出版)。生於剛從西班牙獨立、生氣勃勃的17世紀荷蘭,林布蘭特(Rembrandt van Rijn)的藝術創作恰如他的母國,既承繼西方長久以來的藝術傳統,又尋求著自身的創新及特色。

【雜談】藤本樹的『妹の姉』

「妹妹啊,裸體畫是這樣畫的」(圖源:Google)1. 前陣子看完《Look Back》(『ルックバック』),跑去找了藤本樹以前的短篇。《佐佐木君停下了子彈》(『佐々木くんが銃弾止めた』)、《預言的那由多》(『予言のナユタ』)、《戀愛是盲目的》(『恋は盲目』)這幾篇作品我都很喜歡...

【影集】我愛上的人是奇葩(You’re the Worst):爆笑黃色成人羅曼史

我喜歡吃狗糧。我平生最愛的消遣,一是少女漫畫,二是言情小說。以前想在學英文的同時找點樂子,就開始海巡歐美浪漫影集。在這之中,這齣《我愛上的人是奇葩》( “You’re the Worst”)實在要數一股「清流」。本劇起初是單元劇形式,不過後面幾季不太一樣。

【音樂】Code Kunst和他的《Muggles' Mansion》(2017):喧囂城市裡的你我

本來想應該介紹一下Code Kunst,但除了「現在韓國嘻哈圈中最炙手可熱的製作人之一,所屬AOMG」以外,想不出該寫些什麼,所以就還是算了。前陣子重聽cokun2017年做的麻瓜別墅(Muggles’ Mansion),才發現我過去沒有認真聽。

拜訪台南美術館和《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

上週去台南玩,順道參觀了台南美術館當期正在展出的《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因為這個展實在令我太驚豔了,所以想發篇文介紹一下,順便邀請大家在二月以內有到台南的話,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別出心裁的展覽。《向眾神致敬 — — 宮廟藝術展》顧名思義,是展出和台灣宮廟文化相關的藝術品。

【電影/動畫】妄想代理人(2004)——逃げちゃダメだ⋯⋯

趁著光年映畫在大銀幕上重映《妄想代理人》補番,再次感嘆今敏果然是神,《妄想代理人》和《藍色恐懼》並列我心目中的今敏No. 1⋯⋯ 《妄想代理人》一季共13話,每一話有各自的主角,以單元劇的形式,講述某天一位女性突然遭受拿著球棒、穿著金靴子的少年攻擊,開啟的一系列隨機攻擊事件。

速記展覽兩場:《液態之愛》、《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液態之愛》 @台北當代藝術館這個展覽比起「液態之愛」,感覺更圍繞液態現代性,沒有想像中偏重人際關係上的描繪,所以我暗自把展覽題目替換成了Liquid Modernity。這樣一看,展出的作品都非常扣題 — — 每一個作品都呈現了Zygmunt Bauman遊牧的、流動的、碎片的...

【電影】霸王別姬(1993)——時不利兮!

霸王別姬(1993)去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重上大銀幕,兩位主角程蝶衣、段小樓跌宕起伏的一生自老影迷的記憶裡再次鮮活,也在新觀眾心上留下深深的刻痕。這部影史留名的經典之作,以京劇《霸王別姬》為線索貫穿三小時,講述蝶衣與小樓從童年相知,一路走過政權更迭、文革,兩人間微妙的感情。

【電影】末代皇帝(1987)——不變的世界、不變的人、不變的處境

The Last Emperor (1987)寫於June 11, 2020,紀錄自己第一次看《末代皇帝》的幾個感想。The big irony:什麼都做不了的皇帝電影裡溥儀一直強調他想革新、想改變一切。但他什麼都改變不了。看電影時,從一些重複發生的場景對比中,特別能感覺到溥儀在過去跟現在處境都沒有變。

【上課筆記】David的〈馬拉之死〉:理性中的激情,政治宣傳的情緒渲染

本文寫於April 02, 2020,為台大歷史系花亦芬教授108–2開設之「藝術史與史學對話」課程筆記“If art can make you happy, can it also make you good?If it can move you to ecstasy or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