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颜
解颜

教育,心理,历史

甘地思想和生平简介(7)君子之战

“这就是非暴力抗争运动的美妙之处。你不必到处去找它;它会来找你。它的原则之中就蕴含了这样的精义。一场没有需要保守的秘密、没有狡诈和谎言的用武之地的君子之战 (dharma–yuddha) 不是人有意挑起的,而一个有信仰的人随时都准备好了投入这样的战斗。需要预先谋划的斗争不是正义的斗争。”

1915年1月,45岁的甘地举家回到印度定居。他的南非维权经历已经使他成了印度的名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听从他极为尊敬的前辈戈卡莱 (Gopal Gokhale) 的建议,“张开耳朵、闭上嘴”,去了解阔别二十多年的印度。

甘地坚持坐三等火车车厢游走于印度各地。这并不是因为三等车厢的经历有多么愉快。

“售票口一打开,我就去买票。但是买票好难。拳头就是真理,粗鲁和自私的人不断插在我前面,我是第一群人之中最后一个买到票的人。

“火车来了,但上车也不容易。乘客互相推搡、互相谩骂。我们在车厢里前前后后找座位,但听到的都是同一个回答:这里已经有人了。” 【25】

“乘客的不良习惯包括在车厢地板上乱扔垃圾、在所有的角落和所有的时候吸烟、大嚼蒌叶和烟草、把整个车厢地板变成一个大痰盂、大喊大叫、说脏话、对其他乘客的需要视而不见。”【26】

三等车厢是甘地了解印度社会的窗口。他开始思考自己能为她做些什么。

“除非受教育者和有钱人愿意主动去体验穷人的生活、拒绝享受那些穷人享受不到的特权,去坐三等车厢;除非他们拒绝把这些本来可以消除的糟糕服务、粗暴态度和不公待遇当成正常现象,并为消除它们而抗争,社会就谈不上有变革。”【27】

不断有权利受到侵害的弱势者找上门来请他帮忙维权。甘地于是不停地奔走于印度各地,在权利被侵害者和拥有权力者之间调停,或为前者组织抗争运动。他沿用在南非摸索出的经验,每次的抗争运动大致包括这样一些环节:

1. 对冲突的各种细节和冲突双方的诉求作细致的调查;

2. 设计出抗争的方式;

3. 训练大批的志愿者,请他们向抗争运动参加者解释清楚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以及可能要面对的后果;

4. 设立互助机构,帮助因参加抗争运动而使生活限于困境的参加者;

5. 把行动计划通知掌握权力的一方,请他们考虑让步,或者面对抗争运动的后果。

“这就是非暴力抗争运动的美妙之处。你不必到处去找它;它会来找你。它的原则之中就蕴含了这样的精义。一场没有需要保守的秘密、没有狡诈和谎言的用武之地的君子之战 (dharma–yuddha) 不是人有意挑起的,而一个有信仰的人随时都准备好了投入这样的战斗。需要预先谋划的斗争不是正义的斗争。” 【28】

不公正在每个社会的每个角落都存在,所以“你不必到处去找它;它会来找你”。不对对手有任何恶意、不希望他们受到任何伤害,所以没有需要保守的秘密。“需要预先谋划的斗争”往往是被人的权力欲驱使,所以不是正义的斗争。

甘地一生的后三十年就是在印度各地奔波,与他的弱势同胞们一起打“君子之战”。

1919年三月,殖民政府通过“罗拉特法” (The Rowlatt Acts),宣布他们有权将任何不忠于政府者不经审判即可逮捕、定罪。印度人舆论大哗。

甘地开始设想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抵制这个法律。在此之前他组织的所有的运动都是地方性的小规模活动,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去给参加者讲明运动的目的、方式和代价,还要请参加者签名。这些工作在短时间内在全国实行显然是不现实的。

他最后想到的办法是搞一个全国祈祷日 (hartal),号召所有印度人在那天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教师罢教,所有人禁食、祷告,以此来抗议罗拉特法。这个主张有几个显著的优点:

首先,休工、禁食和祈祷的抗争形式深植于印度文化传统之中,所以既容易被大众接受,又在外来强权的面前彰显了沉睡已久的民族自豪感。并且,全国上下一起做一件事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其次,祈祷日的形式是对恶法的抗议,但又不是指向任何人的恶意,体现了对对手不施恶行、不说恶言、不起恶意的不伤害原则。

第三,活动只有一天,损失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承受的。

最后,形式简单,所以消息在远距离传播的时候不容易变形。

祈祷日大获成功。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抗争活动。

4月6日祈祷日那天,孟买举行了有众多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参加的群众大会。甘地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甘地的一位同工建议大会通过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友爱团结的誓言,但甘地觉得应该更慎重一些行事。“一旦一个人起了誓,就不该轻易违背,所以必须给起誓的所有人清楚地解释遵守这个誓言需要承担的严肃责任。” 【29】他建议集会者第二天回来专门对此进行讨论。

次日上午,甘地回到会场,准备讨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长期团结共处的问题,却发现只有寥寥几个人到场。“我没感到奇怪,也没有为之痛苦。我早就发现大众的习惯是如此:特别喜欢参加热闹、有气势的活动,不感兴趣默默的、建设性的努力。” 【30】

祈祷日振奋了全国人的士气,也释放了不少人对殖民政府长期积压的愤怒。祈祷日之后,群众继续聚集,有些人开始袭击英国人、攻击殖民政府办公机关、破坏铁路。政府决定严厉镇压。

暴力事件让甘地后悔这场群众运动发动得太急了。他意识到印度人还不懂非暴力运动的真正内涵。一个星期之后的四月十三日,他在艾哈迈达巴德的群众集会上宣布,鉴于一些群众的暴力行为,他将禁食三天以自惩、提倡大家禁食一天自省,建议参与了暴力活动的人到警察局自首。

在随后的另一次群众大会上,甘地说他在民众真正懂得非暴力运动的内涵之前发起行动是犯下了“喜马拉雅山那么大的错”。这检讨被殖民政府拿来做了不少批判印度独立运动的文章。

“我的自我检讨招来许多嘲笑,但我从来没有为这个检讨后悔过,因为我坚持认为只有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用缩小镜来看别人的错,人才有可能把这两者的比例作一个接近于实际的评价。我还认为这个习惯对于任何想作非暴力抗争者的人都必不可少。” 【31】


参考文献

【1】                Gandhi, M. K.,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 with Truth (《我的真理实验》;下称“实”). 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 5.44

【2】                实 1.5

【3】                实 1.6

【4】                同上

【5】                实 1.7

【6】                实 1.14

【7】                实 1.25

【8】                实 2.5

【9】                实 2.7

【10】         实 2.14

【11】         同上

【12】         实 2.25

【13】         实 5.15

【14】         Gandhi, M. K. The Green Pamphlet - The Grievances of the British Indians in South Africa: An Appeal to the Indian Public. manybooks.net

【15】         实 3.3

【16】         实 3.1

【17】         实 3.9

【18】         实 3.11

【19】         同上

【20】         实 4.13

【21】         Gandhi, M. K., Satyagraha in South Africa (《南非的非暴力抗争运动》;下称“南”). 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  第12章

【22】         同上

【23】         Kripalani, K., Gandhi: A Life (克里帕拉尼:《甘地的一生》;下称“克”). National Book Trust, India,  90页

【24】         克 91页

【25】         实 5.5

【26】         实 3.20

【27】         实 5.3

【28】         南 序言

【29】         实 5.31

【30】         同上

【31】         实 5.33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