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小堂
江上小堂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论语漫读(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由,仲由,字子路。鲁国人,孔子早年弟子,名列孔门十哲和七十二贤。

子路年龄与孔子差得不多,只比孔子小九岁。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还曾向孔子动拳头。但被孔子以礼折服,才拜孔子为师。孔子大约30岁左右开始讲学,那么子路拜孔子为师时至少21岁了。年纪越大,可塑性就越小。性格很难改变,学习能力可能也不如其他又年轻又聪慧的弟子。

说来说去,子路爱出头。有什么事情,总是自告奋勇。孔子周游列国的旅途中,都有赖子路当开路先锋;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他肯定也憋不住要提出来;或者孔子提问时,他不求甚解,不假思索地就抢先问答。但又没有理解透,结果没答对。不像颜回那样沉得住气,给孔子面子。

所以,孔子训斥他,“子路呀,我不是告诉过你什么叫知道吗?知道是知道,不知道为不知道,要分得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才是知道”。

苏格拉底曾说,“我拥有的知识越多,我越觉得无知”。与孔子这句话有些类似。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才算是真正的知道。

通常,孔子的话是学生问,他作答。但这段话,却是孔子劈头盖脸朝子路一通训斥。肯定是惹得孔子很不高兴。

《论语》中还有两处,孔子直呼子路的名字,同是教训的口吻。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卫灵公第十五)。

这句训导与“知之为知之”契合。可能子路自以为知德,但孔子认为他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所以这么训斥他。“仲由呀!这世上知道仁德的人少得可怜!你其实也不知道,不要装着知道,还是老老实实继续跟我学习吧!”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

仁、知、信、直、勇和刚,看来这六者都是子路所好,但孔子却认为子路不怎么好学。所以孔子谆谆教导他不好好学习的话,他追求修炼的品德品质也不会有好效果。“爱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弊病是容易受人蒙骗;爱好耍聪明而不爱学习,弊病是没有根本;听信他人而不爱学习,弊病是害了自己;性子直率却不爱学习,弊病是说话轻率;喜欢争强好胜却不爱学习,容易目无尊长;为人倔强却不爱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

但子路有个优点,勇于践行,知行合一。知道了,就立马去做。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第五)。

子路从孔子那里闻知一个做人的道理后,还未能做到,唯恐再闻知新的道理。

子路有闻,不言而喻,是从孔子那里闻知做人的道理。或者直接听孔子讲,或听同学转述。

这说明子路对自己要求很高,闻知一个道理后,就急于去做。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会产生内心冲突和焦虑。因而惟恐再闻知一个道理,怕自己也做不到,徒增烦恼。

这是正话反说,“唯恐有闻”似乎批评子路不爱求问,但实际是在赞扬子路非常重视行动,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要去践行,并到达要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不意味着要慎于表达。如果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全万无一失无懈可击才说出自己和意见,也不见得可取。通过集体讨论,抛砖引玉和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将更有利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