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小堂
江上小堂

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论语漫读(24):孝敬损害亲子关系,让孩童缺乏安全感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二)。

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孔子晚年弟子,擅文学。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今天人们以为,孝就是赡养照料父母。其实不然。那人也会照料狗呀马呀。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那有什么区别呢?

这里,孔子认为只是单纯地从生活上照料进入老年的父母,还不能称之为孝。人对牲畜也是如此,没有什么区别。而在照料父母基础之上,还能在言语行为上尊敬父母,才能称之为孝。而人对牲畜,就不用尊敬。反而是呼来喝去,或者亲呢宠爱,与对待父母的方式不同。

孔子这段话,应该是针对一般人而言,不是针对贵族诸侯而言。老百姓老了,没有劳动能力了,才需要子女赡养照料。而贵族诸侯有产业,老了也不愁吃不愁穿,不需要子女赡养。

接下来一段,是子夏问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这段话与“子游问孝”大意相同。意思是要做到孝,难的是和颜悦色。仅仅是服侍父母师长,吃喝让父母师长优先享用还算不上。

“敬”与“色”有些区别。“敬”是指身体举止上要符合“孝”的要求,晚辈见到长辈要礼让,要鞠躬,要叩首等;而“色”则更进一步,在向长辈行礼或服侍长辈时要满脸愉悦,不能露出不情愿或厌恶的脸色。当然,和颜悦色发自内心是最好的了。做不到发自内心,那也得强作欢颜才行。

儒家用孝来调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有很大的缺陷。有利于父母,但却极大地损害和阻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儒家孝的价值观下,父母和子女之间很难建立起亲密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很紧张的。无论帝王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之家,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及至成人后,都需要时时刻刻听从父亲的耳提面命。但同时,却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母爱的本能倒不受孝的太大抑制。《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能得到奶奶和母亲的百般宠爱,但却得不到他父亲的关爱。他与他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可以说是敬而远之,惧而远之。

从现代人格发展理论来看,“孝”损害了父母和子女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使得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容易导致冷漠、疏离、隐忍的性格。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