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補齋
何補齋

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

閒聊「筆名」行不行

日本的大作家司馬遼太郎,最崇拜太史公司馬遷,認為自己寫的歷史小說,程度差司馬遷太遠啦!所以取名為司馬「遼」太郎。不過呢!其自稱「太郎」,而非次郎、三郎、四郎......,大概也認為在其本人與司馬遷之間那片遼闊的曠野上,並沒有什麼排隊人潮吧。

像我這種小時候做過文學大夢的人,在對於文學創作還沒有什麼理解的時候,就已經在想筆名了。

這可能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個怪習慣。大概中國古代文人,「名」由父母命之,長大了還要自取「字」、「號」。平輩小輩,只能稱字,不能呼名,這是古時候的禮儀。

陳繼儒《太平清話》記載:「文衡山(文徵明)先生《停雲館》,聞者以為清閟。及見,不甚寬敞。先生亦每笑謂人曰:吾齋館樓閣,無力營構,皆從圖書上起造耳。

在圖書上起造還不錯,文徵明他們家是有錢人。明帝國的時尚寶典《長物志》,就是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寫的,文氏一門可以說富過了三代。

大部分的窮酸文人,只能從「印章」上起造書齋。

寒舎簡陋,只有書籍堆的到處都是,所以命名為《青山亂疊樓》,取自「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這個名聯。至於必需取名的原因,是因為要刻印章。之所以需要一個齋名章,是因為寫書法需要蓋用。

年過半百,有一天,忽然覺得自己到底在幹嘛?心中突然冒出一句話:「竊思平生所學,何補於國計民生?」於是將齋名改為《何補齋》,但房子還是同一間,也還是一樣亂。

此番把多年舊文搬到馬特市,把用了甚久的網路舊名抛去,想說要改個什麼名字好?後來想想,網路是個虛擬世界,和在印章上起造齋館樓閣一樣虛妄,靈機一動,便把齋名當網名了。而且此名如此老氣,想必是不會撞名,省得許多麻煩。

關於文人的筆名,談資很多,記憶所及,且說說我覺得有意思的。至於像「金庸」是查良鏞先生把名字中的一字拆解而成筆名這麼無聊的例子,在下就不多說了。

中國著名作家李堯棠,想必大家都不認識。因為他是以筆名聞世,巴金先生是也。

我曾經聽尉天聰先生說過,巴金這個筆名,取自兩個他崇拜的人: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台灣人對這兩位先生的大名比較陌生,中國人可能比較認得這兩個早期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的俄國大思想家。

但依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巴金他自己說:「巴」是為了紀念一個他留法時代的同學巴恩波,這位巴同學後來自殺了。「金」確實是來自克魯泡特金,不過只是因為他當時正在翻譯其著作。

沒想到尉天聰先生講錯了?可惜尉先生已經榮歸主懷,沒辦法再問他所知的來源依據。在此,廣告一下尉先生的散文集《回首我們的時代》,這真是一部令老夫低迴再三的作品。

台灣著名的思想家殷福生,想必大家又不認得。他的筆名殷海光,是不是因為崇拜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智慧之光,我就不確定了。

日本的大作家司馬遼太郎,最崇拜太史公司馬遷,認為自己寫的歷史小說,程度差司馬遷太遠啦!所以取名為司馬「遼」太郎。不過呢!其自稱「太郎」,而非次郎、三郎、四郎......,大概也認為在其本人與司馬遷之間那片遼闊的曠野上,並沒有什麼排隊人潮吧。

台灣戰後文壇第一才子兼美男子呂赫若,客家人,本名呂石堆,後來捲入鹿窟事件,不知死所。傳說他的筆名取自其崇拜的朝鮮作家張赫宙及中國作家郭沬若。但老作家巫永福說,他記得年輕時和呂赫若聊天,開玩笑說呂赫若是年輕的張赫宙,「若」是日文,「若葉」就是嫰葉的意思。張赫宙是日本殖民地之朝鮮人,用日文寫作,與呂赫若、巫永福的背景相仿,作品都是通讀的。只是在呂赫若在1950年英年早逝之後,張赫宙在1952年歸化成日本籍,改名野口稔。

在台灣有很多粉絲的日本大正時代畫家竹久夢二,原名茂次郎,因為崇拜前輩畫家藤島武二,乃取名「夢二」,十分浪漫。今時今日,知有竹久夢二者,大概遠多於聽過藤島武二的人吧!

台灣談書最出名的作家之一傅月庵,本名林皎宏,網路上常有愛書者叫他「魚頭老大」,這不是因為他愛吃沙鍋魚頭的緣故,而是他自稱「蠹魚頭」的簡稱。「傅月庵」這個名字感覺很古典,然而,卻是音譯自英文「Who am I」,誰想的到呢?

老派的名翻譯家高克毅,洋名叫GEORGE,筆名就直接寫成「喬治高」,好像從姓高改成姓喬了,這算是比較直白的取名法。

有一個香港作家「姚馥蘭」,想必認得的人就更少了。這個名字也是英文,乃「Your friend」的諧音。此名不聞於世,但作者本人真的很出名,這是金庸先生寫其他文類時用過的筆名。

不過若說起武俠小說家的筆名,應當無人能浪漫的過「還珠樓主」,原名李善基,後改名李壽民的小說家,有一個論及婚嫁的青梅竹馬「文珠」,然因遭逢變故,竟淪落風塵,不知所蹤。後來李氏與妻子孫氏結婚,孫氏是銀行家之女,與李氏私奔。太太竟然建議他以還珠樓主之名紀念與文珠的一段情緣。大器若此,真是一名奇女子。

說到最後,我覺得取的最有意思的一個筆名,是一名台灣的老作家「也行」。我小時候讀過他的一篇小文章,談到他自己的筆名,他說:鎮日苦思一個筆名,到最後覺得這個也行、那個也行,於是乾脆就叫「也行」。

這一種這樣也好那樣也好沒主見的死樣子,真的跟我好像啊!可惜名字被搶去用了。

料不到的是,今日想找「也行」老先生的資料,補充一下文章內容,竟連孤狗大神也沒有頭緒。

看來,這個也行、那個也行的話,到最後可能是不太行。我還是繼續叫何補齋吧!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