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語:擱淺在西伯利亞的臨床心理師

@henrypsyc

在遺忘與尋覓間探求 夢想與愛情的平衡點

「而我,在這座城市,失去了你。輸給慾望高漲的自己。不是你,過分的感情。」這段歌詞來自告五人的《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描繪一種我們都可能經歷過的情境:為了工作和事業的追求,逐漸忽略自己生活中的親密關係。

如何療癒山道猴子的情傷? 情緒焦點治療下的情傷療癒之道

動畫《山道猴子的一生》劇情講述一位傲慢的年輕人沉迷於成為網紅的虛榮幻想,因感情創傷影響,逐漸深陷於被害妄想的泥淖,眾叛親離之下在山道上失去生命的悲劇。因為故事太寫實,讓人忍不住一看再看,身為專注在親密關係議題的心理師,看到的是更多讓人心碎心痛的故事。

當生命的負擔太沉重:重新詮釋「輕生」的意涵

當生命的負擔太沉重:重新詮釋「輕生」的意涵

3月18日 紀念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羅姆

#週末來點存在主義 紀念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羅姆 3月18日的今天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羅姆(Erich Fromm )逝世43週年,他的貢獻對於心理學界和存在主義哲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他曾說道:“愛不僅是一種感覺,它是一種行動,一種關懷,一種尊重和責任的表現。

關於高牆除了雞蛋和巨人還有什麼?

從築夢者逐漸變成守夢者,我時常提醒自己絕不要成為擋在青年人面前的高牆,但變了多少又有誰知道。

弗洛伊德為何放棄誘惑理論?

今天是精神分析祖師爺弗洛伊德的166歲生日,他提出潛意識的概念對後世功不可沒,而其他的見解一直存在不少爭議,今晚就來探討一下他最具爭議性的事件之一:放棄誘惑理論,去年《紐約時報》更把這事件結合”Me Too”風潮拍成短片 《Hysterical Girl》(202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十五強之一)

願有諦念 生寄死歸

生寄死歸,指的是明白自己活著時只是寄養在花盆裡,死亡的時候,就回歸到大地。

感言《是誰掌有話語權》

「你的主導權在我手上,而我卻無法因為愛或同情就無止境地釋放這樣的寛容與自由。或許你會怨我,或許發誓以後等你長大了,絕對會努力的賺回這樣的錢,到時就不用這麼委屈這樣無力,然而到那時候也許你才會明白,會做與我一樣的決定。」

疫情下的身心安頓

疫情反覆不定,令老友記們的生活節奏有不少變化,訊息與改變不斷除讓人感到煩惱外,更讓部分老友記出現抗疫疲勞,出現情緒低落,與擔憂焦慮的情緒。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小提示去留意自己的狀態與關心身邊人

[讀後感/節錄]男人的命途

在一個正面肯定情緒智商的年代中,情緒不再是脆弱的、妨礙我們作決定的壞東西;伴侣也渴望我們流露更多的情感,有更多交流和共鳴,我們大可以脫去上一代遺留下來、不稱身的性別框框,穿上一件給我們自由、釋放的外衣,做一個情感多姿采的人,迎接新世代的挑戰。

我們時代的愛無能嗎?

或者愛情真是動詞,而非名詞,「去愛」,比「愛」更重要。 在滿佈淚水的磨練裡嘗試信任、學會投入、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接納對方的情感、從對方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真正認識和了解對方的需要,學懂怎樣去愛人。願我們能在實踐中學習,在傷害裡學會包容,在甜蜜裡學會珍惜。

運動員心理健康誰來關注

去年六月,年僅21歲拿到大滿貫冠軍,世界排名第二的女子網球選手大阪直美宣稱於2018起受抑鬱症所困,同時患上社交焦慮,外出時常用戴上耳機去保留自己最後一片寧靜, 五月底, 她因拒絕出席賽後記者會,被罰15000美元及禁賽,後來她在社交平台上寫「憤怒是源自於不能理解,改變讓人坐立難安」

四式逆境調息之道

時值2021年,當人類已能傲遊太空之際,一個細微到肉眼看不見的病毒竟讓全球驚惶,聞風色變。全球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近日發表首個COVID-19大流行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全球研究,表示全球抑鬱症和焦慮障礙病例均增加了四分之一,受封城等措施所影響的國家升幅尤高。隨著新常態的到來,學習與調息內在的情緒狀況可謂刻不容緩。

心理治療如何療癒外遇的傷

「多的是 你不知道的事」

致那些長大後的親職化小孩

家庭治療大師Minuchin等人在1967年提出親職化小孩(Parentified Children)的概念。

一個人的可能性與一個人的限制

心理治療的限制與可能性

在挫折裡重生

善用以下的「三請」,讓自己在挫折裡得到更多,好讓這些經歷成為我們的養份而不只是傷痛。

記得那些不曾發生的可能去改變未來

讀後感:孰奇《每一個早晨仍是新的》

如何面對難以承受的孤獨感

三點建議,培養安穩的內心

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

來自不同作者的斷句,彼此在心碰撞交流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