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天的海那樣綠

@greensea

七日書#5 旅北

雖然七日書的繳交期限已經過了,還是讓我繼續借用這標籤吧。當年離家的時候,以為他方都是暫時的。今年,我就在台北滿十年了,卻還是抗拒承認這是定居。台灣很小,即使搭最慢的火車,或是客運,也是兩三小時就能抵達台北。說起來不是很長的距離,卻可以清晰感受到天色、溼度、溫度的變化。

七日書#4 我們的夏天

有些字詞如果不用台語表達,好像就失了原意,像是麻薏。雖然既不是一首歌,也不是一句俚語,但確實獨屬於我的家鄉。麻薏、麻薏,連名字的發音都是軟軟稠稠的質地。加上地瓜或小魚乾或都加——冷熱都爽口,微帶苦韻的滋味很解暑。站在水槽前將葉子搓揉細碎,是我童年夏天時常做的工作。

七日書#3 父親都是傲嬌的

幾年前,和爸爸因為政治立場相左而起爭執,他脫口說出不太好聽的話,我回嘴之後,雙方都陷入沉默。媽媽來勸我道歉,我拒絕。「說錯話的又不是我,為什麼我要道歉?」此後數月,我照常回家,只是不再和爸爸交談。有次,媽媽告訴我,「知道你要回來,你爸特別要我去買魚。

七日書#2 地磚與水壺

老家廚房的地磚,是咖啡色和淺綠色相間的圖形。手邊沒有照片,試著在網路上找,也沒找到。(用的關鍵字是:阿嬤家、古早味,沒找到地磚,倒找到了和老家同款的馬賽克浴缸)有印象以來,地上總是放著各種待處理或處理到一半的食物――剛採回的大把地瓜葉、準備要挑出蒂頭的青梅、一大籃著時(tio̍h-sî)的芒果。

七日書#1 我不在那裡

近幾年的冬天,冷的日子少了。夜晚的空氣涼,有時穿件長袖就夠。小年夜,晚間11時得祭神。住家街上,擺出一張張供桌,點起紅燭,燭光搖曳,照亮相聚的人。總在這個時刻,特別清晰地感受到「我回來了」。小鎮的光線明朗,一眼望到街的盡頭,能看見山。街景凌亂,醜醜的店家招牌、斑駁的鐵皮屋頂,機車或騎或停都沒有秩序。

自定義

2024年許下的其中一個願望是:有計畫性一點的寫作。疏懶間就拖過好多日子,而現在五月將盡。所謂計畫性,並非有什麼嚴謹規畫,只是想為我對事物的認識留下紀錄。當我接觸世界,有時好奇,有時有靈光一閃的念頭,有時渴望更深入理解。我常常在腦中構思著藍圖,空想著語句。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