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五日|究竟離沒離開過家,本身就是個問題

班布
·
·
IPFS
·
寫到這裡,我實在汗顏自己對離家的感覺過於麻木。我究竟離沒離開過家,還是家一直都在腳下,這本身就是跟問題。

「那天,你離開了家,是怎樣的感受?」這個話題讓我啞口。我想,我究竟有沒有離開過家,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如果家是我長大,下課後回去,媽媽做好飯,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的地方,那我離家已經太久太遠了。十五歲,當母親把行李打包好,帶我從「家」搬到出租房,概念裡那個永久、不該破碎的樂園轟地倒塌,將我從精神上趕出了家。過了兩年,我獨自出國,到今天,我在近六十個國家都留下過足跡,再也不把「團圓」看做家的必須。我的自主性和生命力不斷延伸,家的概念也是。

在海外的日子裡,家是棲息之所,也是心靈安全感的延伸。大學時候的伴侶是英國人,他知道我一人在外的不安全感,於是帶我融入他的家庭生活,跟他的父母一起拆聖誕禮物,準備復活節大餐。他說他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置身他們的生活裡,家不再是課本上的標準答案,它是持續的關心和接納,是尊重選擇,是無論高潮低潮都給予陪伴。我第一次覺得家是一個我也可以擁有的東西。後來我們分來了,但那種家的感覺還是會記得,會在事後的親密關係裡牽引我。

剛開始工作之後,出差很多,家更多是個身心休憩的地方,是一道物理屏障。每一次離開去做報道,鬥志會上漲,身上的每一個神經都會緊繃起來。而回到家,整個人癱軟下來,是最不修飾的狀態。有時候,家的感覺就是在這種一鬆弛的過程中流遍全身。後來我整個人的適應性也變得很強,幾年換一個地方,走是走了,但精神總在昂揚的狀態,那種反差不見了,對離家也就變得麻木。

單身的時候對外界的期望很低,朋友四散在各處,搬離哪個城市都沒有強烈的離家的感覺。最近的遷徙是從北京到紐約,我離開了住在一起四年的伴侶和貓。這可能是這些年最像與家離別的一次體驗。但很快,我知道紐約是更接近我下個目的地的地方,所以這種失落感又不見了。

寫到這裡,我實在汗顏自己對離家的感覺過於麻木。我究竟離沒離開過家,還是家一直都在腳下,這本身就是跟問題。

**

Again,美東時間,白天要上班,只能晚上趕。錯過截止時間希望手下留情。

CC BY-NC-ND 4.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班布前記者,現漂流海外。關注性別平等/公民社會/環境保護/中國人在海外。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当我们一起选择活着的时候

七日书 | 家的记忆
7 篇作品

<七日书>第七日|飞走的那一刻,我终于失去了,才觉得家变得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