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败者回忆录53: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面对天灾,就是逃荒;面对暴政和横逆,就是逃亡。逃,是中国人主要的求生手段。忍无可忍的时候,中国人也极少会反抗,反抗者也极少有机会获众人响应,因为多数人从来就是「走为上着」。

写了许多个人成长、亲属关系,特别是与中国、与左倾思想有关的事,也许该讲讲香港了。

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重要角色: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革命的酝酿,对中国历次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支援,中国革命者、抗战和战后文化人,选择作为避风港……香港对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很大。但是,作为香港普通市民,无论是土生土长,还是大陆移民,都并不关心中国的事。关心中国的,主要是部分知识人:从大陆来的学者,从事新闻出版业的人。一般市民会关心自己在大陆的亲属,但不会关心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1945年香港只有50万人口,那时对大陆来港的移民没有任何限制,内战激烈的1948、49年,来港移民激增,1950年香港人口达220万。那时,香港人把所有不讲粤语的外省人,通称为「上海佬」。上海佬把外省经营工商业的资金、管理、文化,带来了香港,香港经济开始了跃动。

1948年我来香港时,住九龙城,许多电影界人士都住那里。从我家骑楼望出去,常见有人在劈木柴,那时香港还是烧柴时代。与我之前生活的上海比较,香港的硬件落后于上海。我记得1957年,香港万宜大厦装自动电楼梯,许多市民还好奇跑去看,但上海战前的百货公司就有电楼梯了。

来港的合法非法移民,在1950年后持续增加,大约每十年香港人口增加100万人。大陆来港的人口,成为香港居民的主流。来港的移民与香港原居民一起,在政治平静和法治稳定之下,过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安居乐业日子。港英提供的法律,使这里的中国人能在基本的机会平等之下,得以各显神通,从而创造出香港的经济奇迹。大陆的政治运动与社会主义均贫化对香港人没有实在的冲击,但领教过中共的统治强权,又看到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没有长远计划,因此使香港人在心理上一直存有过客心态,认为我们在香港的福气,是「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的非永久的福气。香港是一个跳板,许多人总想着借此跳出海外,远离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人面对天灾,就是逃荒;面对暴政和横逆,就是逃亡。逃,是中国人主要的求生手段。忍无可忍的时候,中国人也极少会反抗,反抗者也极少有机会获众人响应,因为多数人从来就是「走为上着」。

那时的香港人享受着英国法律的保护,千方百计谋生和发展事业,但就远离政治,既远离中国的政治,也远离香港的政治。港英时代市政局民选,但投票率极低。许多人都认为政治由英国人管就好,几个华人领袖也只是做做样子,大众市民无谓枉自操心。五六十年代,香港警察不但贪污严重,分赃规则的严密程度有过于警察明订的管理规则,市民也无怨言。英国统治者大概也觉得贪污是中国人的文化,就像采取「大清律例」容许纳妾一样,都听之由之。在英国洋大人面前,香港华人是否低一等呢?也许是的,比如在公务员升迁上不如洋人。但有什么关系?比诸在中国人当统治者的地方,许多人还是选择逃来香港。

报纸是香港民情最真实的反映。在五六十年代,香港中文报纸数量之多,蔚为大观。五十年代报纸售价一毫,绝大部分报纸的报头,都以「中华民国」记年,若看到以公元纪年的,就是左报了。畅销报纸的头版都是港闻,极少用中国、台湾、国际新闻作头版。那时有报坛中人概括报纸畅销三条件:港闻不厌其详,狗马「生性」(狗经马经的贴士准),副刊「滋阴补肾」(各连载小说要有点盐花,但又不过分)。

港闻最吸引市民眼球,那时没有电视,一场医生强奸女病人的官司,各报港闻全版详细报导,读者看得津津有味。头版定大标题的编辑是抢手的人才。最经典的是报坛名人韩中旋,在1961年雅丽珊郡主访港时为《明报》起的大题:「打炮廿一响,送御妹过海」,带广东俗语的「淫词」,把老板金庸吓到去华民政务司署请罪,并即时辞退老韩。各报副刊多刊登一个个方块的连载小说,写手都是有才识、文笔生动、头脑灵活又生活多姿多彩的作家,其中高雄、冯凤三、王季友等都日写万字以上。他们写稿纯然为了赚稿费,不留底,不剪报,交稿就算。但实际上大都写得很好,应有留存价值,真是可惜了。

香港报纸的面貌,正是反映了那个时代香港人的普遍心态,就是在英国法律的保护下谋生,香港话就是「搵食」。但能够在法律保障下、无需担忧政治灾祸地「搵食」,就是百姓所求的安居乐业。不过香港人和港英政府的这种但求无灾无难的心态,在1967年左派暴动后就改变了。

1959年与丽仪

(文章发布于2021年8月25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