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rey
Jeffrey

Web3、AI、人文歷史、女性主義、哲學、全部包起來的人。 ⚡鏈閃 BD/小編 ,創了一個讀 bar,可以進來一起玩! 與我相關:https://linktr.ee/jeffrey0102

战后文学到底在炒什么面线?战斗文艺、现代主义、乡土文学…

(编辑过)
1945-1970年代,历史脉络下的文学进展与语言认同

老样子,先推歌:

陈以恒Yi Heng Chen【 04. 但系我袂惊惶When I Find My Heart Inside You 】Official Audio

一、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初期互动和语言问题

战后,日语或多或少成为台湾人沟通日常的一部分。在部分台湾人看来,日本统治下的经济稳定且繁荣,公共基础建设完善。粮食供应充足,犯罪率低下。普遍台湾人民欣赏日本政府,尊敬日本人的个人操守等,尽管如此,部分的台湾人依旧不满于被日本人所歧视。

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其主要任务在于「去日本化」与「中国化」。此外新的人群分类在这个时期出现,也正是大家常听到的外省人与本省人。

在语言政策上,国民党表面上称其为多语主义(台语复兴) ,但实质上则是以单语─国语为官方语言。因此日治时期以日文写作的作家被迫退出文坛,甚至成为「文盲」。反之,能够说流利的国语者获得政府青睐,此举也激化本省与外省的冲突。

二、国民党统治初期与二二八事件

一年的时间内,台湾人民对国民党的看法由期待转为失望。其中原因包含了政府的无能、贪污腐败、普遍的生活水准下降、以及权力的高度集中等,这些都被视为日本殖民的复活甚至更差。

不断积压的情绪在二二八事件中首次爆发。本省与外省对立在事件后大幅度的激化。

语言方面,在严苛的政策下,台湾人对学习国语丧失了热情。同时因二二八事件,双方(本省与外省)皆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论争,也因此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握有较多权力的外省人以相对强势的方式回击不会说国语的人,例如被盘问时,如果没讲国语不是被杀就是会被殴打。

三、1947-1949年的文学辩论

(1)国民党统治初期台湾作家的处境

以日文写作的作家群们脱离了日本统治下的审查机制,起初在国民党刊物《中华日报》的日文栏中还能写作,但不到一年的政策紧缩与二二八事件,这群日语写作的作家们被噤声,媒体也多被外省人掌握。

(2)文学辩论:殖民统治与台湾语言文化的独特性

一些外省人认知到台湾文学受到了挫折,于是呼吁人们重视台湾文学的独特性。展开了一场台湾文学应当如何发展的辩论。这场论战的发起作家多为左倾的大陆作家,他们认为台湾是文学的沙漠,于是鼓吹起这些作家在大陆时期所提倡的主流文学,即所谓「社会写实主义」文学。 (各种攸关解放、反殖民、反封建…)

尽管反帝国、反殖民的大旗受到了部分的本省作家青睐,但另一部分的本省作家也试图提醒这些「外省人」,在历史上有那么一群接受日本教育的作家早已因为政治问题而放下纸笔,不再写作。而正是因为这些作家,台湾文学才拥有所谓的特殊性与丰硕的成就。

二二八后,本省与外省敌对情绪的激化带给这场辩论新的讨论面向。在外省人看来,那些殖民所遗留下来的影子是不可被接受的,而所谓因殖民而留下的「影子」正式的成为了这场辩论的核心所在,本省人士将「影子」视作台湾文学发展的特殊性所在,如殖民时期叶荣钟所提出的「第三文学」等皆是将当时认为无法改变的殖民统治纳入自身论述的一部分,成为特殊性。

而对于外省人士,这种特殊性是遗毒的一种。正如当时的某位外省人所说的:

日帝统治台湾五十一年之久,在思想上,所留给我们的是「资本帝国主义殖民封建文化」。台湾光复以后,在这种文化上面又再加上带有「官僚性格」与「买办性格」的半奴隶文化。这两种文化所溶合起来的就是「原始的妓女文化」 。这种「原始的妓女文化」是产生于这个台湾的「特殊性」上面的。这种寄生的、落后的、腐败的「原始的妓女文化」,就是台湾新文化的死敌。 (页131,转引吴阿文1984〔1949〕:298-300)

而本省文人则反驳:

为了适应台湾的自然底或人文底环境,需要推行台湾新文化的运动,但是建立台湾新文学的目标不应该在于边疆文学。我们的目标应该放在构成中国文学的一个成份,而能够使中国文学更得到富有精彩的内容,并且达到世界文学的水准。 (页133,转引濑南人1985〔1945〕:189-190)

论战随着主要战场《台湾新生报》「桥」副刊被废除后逐渐消散。

《台湾新生报》,资料来源: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id/51630

四、1950与1960年代国民党的统治

1949年国民党正式退到台湾,因韩战的爆发,让美国注意到台湾处在重要的地理防御位置,遂派舰队防护台湾。 1954签署台美共同防御条约,为后续台湾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之基础。

政治上,国民党一党专政,政府机构多由外省人把持,同时关键职务任期多被延长。政治高压下,所有的反抗运动不是被压制就是因规模小而式微。政治的稳定也成为经济成长的温床,经济的激长造成了贫富问题、都市化问题等。这些背景皆内化成了后续乡土文学论争的时空背景。

五、五零、六零年代的战斗文艺、国民党意识形态与现代主义文学

在如上所说的政治紧缩之下,左翼的文学(社会写实等)逐渐被消弥。取而代之的是由政府所提倡的战斗文艺也称反共文学。

战斗文艺具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意识形态─坚称其统治的正当性以及捍卫中华传统的正统之意图。在大外宣的氛围之下,夏济安教授所主编的《文学杂志》成为相对没那么「官方」的文学刊物,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文学领域。刊物的核心方向在于脱离当时的「逃避主义」,并将文学拉回现实。

其刊物于发刊四年后被停刊。但由夏济安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白先勇等人)依旧在文坛发光发热,只是他们所著重的并非是现实的问题,而是援引自西方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人心灵的探索与相对忧郁、潜意识的文学体裁与形式。

他们创办《现代文学》 ,推广现代主义文学,主要以小说为实验对象。实作上则以诗作为开路先锋,如纪弦所创办的《现代诗》杂志便致力于移植西方现代主义的传统。

《现代文学》书影,资料来源: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33361

总而言之,五零年代到乡土文学论争之间,台湾文坛呈现西化的倾向,并以现代主义文学为模仿的对象与核心。

六、乡土文学论战

(1)1970年代初期政治变化与「回归乡土」文化潮流

一九七零年代,外交严重受挫,政治改革呼声强烈。 《大学杂志》成为改革的主要呼吁者,这些改革呼声的时代意义在于将视角拉回当下而非当初那些无法达到的远大目标(反攻大陆之类的。)其次更重视基层百姓

《大学杂志》书影,资料来源:https://readmoo.com/book/220162412000101

(2)乡土文学与论战:反帝、左倾与地方色彩

现代诗的内敛、语意暧昧等问题被大肆的抨击,现代主义主导文学进展的地位受到撼动。乡土文学以「写实」、「乡土」为核心,透过小说的形式注视底层劳工、农村、渔村等下层民众之活动。试图构建根基于台湾社会的本土文学。 (与三零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类似)

乡土文学主要范畴:(1)反抗美国、日本的帝国主义;(2)呼吁社会与政治的改革;(3)赞扬市井小民的美德;(4)以民族自尊对抗美国与日本的傲慢无礼、粗俗下流。

反对乡土文学者认为乡土文学阶级意味浓厚,类似于中国三零年代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评论家彭歌认为反帝的意识形态必须是对抗中共的,中共才是罪魁祸首而非美、日余光中认为乡土文学与毛泽东提倡的「工农兵文艺」等同有着浓烈的「地域主义」色彩,这个论点被国民党的各种党刊所引用。

但支持者则认为乡土文学的「地域」性质并没有过度的张扬或被视为分离主义乡土文学仅止于关注台湾这个地域的问题,而并不诉求更多的政治意图。另一方面就其发源为反对现代主义文学一点来看,也不构成批评者所谓的「地域主义」或者「分裂主义」。


在不断的论战中,台湾自身的「独特性」、「认同感」逐渐的被整理出了一条脉络。脉络的整理与挑选正是台湾民族性形构的基础,而为何「乡土文学」会被称做「建国文学」的第一步呢?随着我们的读书会慢慢探索吧!

(本文为读Bar《重构台湾─当代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读书会之摘要纪录)


问题讨论(读书会的讨论):

你现在还会对不同的族群怀有敌意吗?为什么呢?

原住民到底应当不应当加分?

亲身经历的省籍情结?


参考文献

萧阿勤,《重构台湾─当代民族主义的文化政治》(台北:联经,2012)。

无情工商:

读Bar建构中,欢迎一同打造共学社群!加入我们一起互相监督,互相学习!

读Bar的Discord ,内有学习会影片讨论回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