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马特

马特是真名,历史文化探访者,个人网站www.tiexiuyugudao.com,微信公号:斗量之海。

星際旅行、天氣控制與吃不完的肉| 1958年中國科幻電影《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這部片子是由話劇作品改編而成,講的是1958年北京十三陵水庫的修建過程,在後半部分加上了對20年後1978年的想像。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1958年的中國科幻電影《十三陵水庫暢想曲》,推薦給大家,感謝微信公眾號“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為本片提供下載資源和字幕。

(本文主要內容就是劇透,慢慢看)

這部片子是由話劇作品改編而成,故事核心其實很簡單,講的是1958年北京十三陵水庫的修建過程,不過在後半部分加上了對20年後1978年的想像。

修建十三陵水庫是一次大規模人力勞動工程,投入十萬人花費5個月完工,而且這項工程位置臨近北京,所以成為社會主義建設宣傳的重點,包括中央最高領導人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參與了建設,還有大量外國駐華記者和外交人員在工地參觀,因此也就有了這部電影和話劇前身的誕生。

不過如果僅僅是記錄修建過程,但就太普通了,這部電影內容相當充實飽滿,時間跨度非常大,人物眾多,除了政治宣傳之外還有情感矛盾,尤其是結尾的想像部分很值得一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導演金山,他就是1937年的著名國產恐怖片《夜半歌聲》的男主角,他的妻子就是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孫維世。

影片開頭先介紹了十三陵的歷史來由,從元朝開鑿運河到明朝修建皇陵說到今天修水庫的必要性。


片子用了7分鐘完成了前面的歷史鋪墊,接著進入十三陵水庫修建工地現場,也就是電影主體部分。


這部電影主體部分視角不是以現場勞動者本身,而是從外部進入工地的一隊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士組成的參觀團,以參觀團遇到的一個個角色為線索推動故事,這就解決瞭如何把諸多人物串聯起來的問題,

這部分除了人物對話之外,展示群體活動內容都是以歌唱的形式,主要作詞是編劇田漢,以及導演金山。片中還引用了真實場景記錄的片段,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到工地現場參與勞動。

電影裡設置了一處比較突出的矛盾,即“知識分子如何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解決自己的定位問題”。在經歷過1957年反右派鬥爭之後,1958年夏天開始逐步平反,雖然大規模平反直到1981年才完成,但本片中大部分知識分子的形像是正面的,體現在主動放下身段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積極參與體力勞動建設,比如下圖是參與水庫建設的大學生,放棄了城里工作的機會,向工人們虛心請教技術。

當然也有反面角色,比如下圖中這個男作家,在片子開頭他就與周圍人格格不入,暗含他來到工地別有目的,他首先遇到了認識的女學生,從對話中看出他希望女學生留在城市里工作,但是被女學生拒絕,認為這是不積極的表現。

這個女大學生的飾演者是於黛琴,她的兒子就是導演管虎,日本電視劇《阿信》也是她翻譯的。

這裡還埋藏了一條感情線,男作家的這句話在後面會引發一個情感糾葛小高潮。

偉大工程還是要得到外國人的肯定,片中設置了兩類外國人,一類是對中國非常讚賞的外國友人,另一類則是企圖挑刺的西方記者,從戴墨鏡和流裡流氣地吸煙就能看出形象區別。

後面情感糾葛小高潮出現了,也就是本片重要的女性角色。這個女人與前面的男作家從小相識本來是娃娃親,但是男作家當初嫌棄女人沒文化,拋棄了她,現在這個女人是勞動模範積極分子,男作家這次到工地參觀主要就是來找她的。


本來男作家是看似誠懇地道歉,希望重歸於好,結果就在他說出“我很想你”的時候,前面出現過的那個女大學生正好在門口,揭穿了他腳踩兩隻船的醜陋面貌。



結果就是這樣大快人心,雖然是一部政治宣傳電影,但矛盾小高潮部分是靠情感戲推動的,在革命敘事中伴隨著樸素道德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裡的女性形象。禁毒、掃盲、婦女解放是新中國建立後所有政策里至今幾乎沒有爭議的,1955年貴州堡子村首次提出男女社員同工同酬,得到毛澤東的肯定,“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被提出。

在這一階段,婦女解放的主要方向就是“婚姻自由”和“受教育與勞動權利”,所以這部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怒斥負心漢,不被甜言蜜語誘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業發展道路,靠個人勞動獲得社會價值。

電影在1個小時左右完成了“當代”的部分,後面就是“未來”的部分,也就是暢想20年後到了1978年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十三陵水庫會是什麼樣子,現在看起來讓人唏噓不已,當時誰能想到1978年沒有共產主義,而是開始中國特色了?

還是以當年的知識分子參觀團為視角,20年後再次聚首十三陵水庫的見聞,食品問題是第一位的,所以最先暢想的就是農業技術進步,可以隨意控制天氣。



連視頻通話都想像到了,稱為“有聲傳真書信”,我猜可能是錄一段視頻在便攜式播放機上播放,而不是即時通訊。

葡萄可以抗癌的觀點看來由來已久。

人們幻想到了1978年已經沒有城市和農村的區別,而現實中“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在2013年才提出,而農村戶口試點改革直到今年才逐步開始。

1958年大躍進已經開始,人們幻想到了1978年中國人已經徹底實現豬肉自由,每個公社社員每年可以分配到365頭豬,每天一頭,每頭在1500斤以上。不過所有的財產都歸公社所有,大家按需分配,生產高度過剩。



在1978年的中國,登月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人們正在策劃去火星的活動,當然單人飛行器也已經是普及的交通工具。


現實中1976年去世的毛澤東和1969年去世的劉少奇,在電影中認為他們在1978年應該還都在世。

按照電影中的未來時間線,1962年中國在十三陵水庫附近成立星級航空學院,現實世界中1961年尤里·加加林完成首次載人宇宙飛行,不得不說電影竟然卡點到位了。

電影中的情感線最後也有了歸宿,前面提到的拒絕負心男作家的女勞模,嫁給了一個拖拉機手,他們的女兒成了十三陵煉鋼廠最年輕的科學家。

在女兒19歲的時候,她的父母又生了一個孩子,可以看出當時的婦產醫療和護理技術應該非常高。

最後一幕,大家開始舉行舞會,這種活動是1958年對1978年的幻想,然而現實中沒過多久就被認為是資產階級腐化墮落的活動加以禁止。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開頭情感線中的女大學生也出現了,觀眾可能還記得她開頭穿的T恤上寫著“藝大”,她現在是十三陵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



最後在所有人跳舞中電影結束。

1958年是個比較特別的年份,1957年反右傾運動之後,1958年開始進行糾正平反,可以說這一年是新國家還能保持理智溫和的最後一年,接著大躍進、三年飢荒、文化大革命、嚴打運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工人下崗,一直折騰到今天。

現在看待當年的這部電影,片中帶著強烈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而對未來的憧憬則很有空想社會主義的氣息,在歷史評判中認為空想社會主義寄託於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個人覺悟,不理解也不會進行階級鬥爭,是一種迴避暴力革命的軟弱與盲目樂觀,反映在電影中最激烈的“鬥爭”也不過就是怒斥而已,在電影10年後,語言批判變成了真正的流血武鬥。

從1953到1958的五年裡,具體從1953到1956的三年裡,可能是新中國最具希望的幾年。 1953年朝鮮戰爭和土地改革結束,1956年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革命者們正在按照他們理想的方式改變這個國家,建設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

伴隨著與蘇聯的友好關係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主義精神,此時的中國尚有熱情與好奇心接納新鮮事物,一些之後被嚴厲批判的“小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比如電影中出現的舞會,此時尚且被視為社會主義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影片中的反面角色還被以傳統樸素道德理念加以批判,而不是之後的階級鬥爭理念。

很可惜,這些美好的希望在電影拍攝的這一年也就到此為止了。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個支持了這篇作品

铁锈与孤岛

马特

多数人愿意跟随时代,甚至期待自己能引领时代,但总要有人负责落后于时代,成为人群中最无趣的那个人,郁郁寡欢地跟在时代后面捡拾被碾过的碎片。有的人就是永远都高兴不起来,总会在狂欢中嗅出苦难的味道,在歌舞升平里挖掘那些希望被永远遗忘的过往,那些令一小部分人感觉尴尬,同时令大部分人感觉扫兴的记忆。

0136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