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樓C室
9樓C室

蝸居斗室,隨讀隨想。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读《Hong Kong's New Identity Politics: Longing for the Local in the Shadow of China》

香港不吃中国那一套,但究竟香港到底是哪一套,答案一直含糊暧昧,就连表达对香港的爱也只有地道字词点缀。虽然概念愈空洞浮泛就能吸引愈多受众,不过正因如此,在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政治体制下,公民社会参与族群政治时缺乏整体行动纲领,兄弟爬山各自修行。众人出于自由意志自行演绎形形式式的临时对策,除了经常有背水一战的悲壮感召,客观上有时难免出现传统政治精英眼中的脱轨失序。
Caption from Amazon

书名︰Hong Kong's New Identity Politics: Longing for the Local in the Shadow of China
作者︰叶荫聪(Iam-chong Ip)
出版︰Routledge (London)
版次︰2019年12月
ISBN︰9780367814465


要一句话介绍作者,可引《明报》所述「有份创办《独立媒体》的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客座助理教授」,然后补多一句「被执教二十年的岭南大学拒绝终身合约申请后终止续聘兼职教席」。计及已离任的许宝强和罗永生,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风光不再,换来是将「字意千年无改」挂在嘴边的历史系同侪也在法庭鹦鹉学舌讲起「语境」 ,反正罡风覆巢,踩过界已是此城新常态。

虽然此书以英文写成,但对于熟谙本地政治以至近年社运发展的朋友而言,书中颇有系统以逾半篇幅梳理本土派(右翼本土主义)乘势而起的社会脉络。尽管刘兆佳那套老掉牙的「功利家庭主义」(Utilitarianistic familism)和「低度整合社会政治体系」(Minimally-integrated social-political system)上世纪说辞至今在香港已经无人问津,不过着重个人名成利就、目标为本效益至上、蔑视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的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依然是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优先的指导思想。从港英政府到特区政府,官方论述也一直深谙此道,与其夸夸其谈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倒不如说大国崛起经济腾飞,呼吁大家抓紧机遇,年轻人北上创业,老年人亦可到大湾区养老,哪怕最后碰得灰头土脸,或成现代版《楢山节考》。

那位历史系教授没告诉法庭的是︰太平盛世何须兴风作浪,倒是民不聊生才会官迫民反。

鼓励香港人走进内地,本来愿者上钓。看似读懂香港这本书的京官也曾经提出「井水论」 ,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大家港事港办,泾渭分明互不相干。直到香港人意识到中港逐渐合流,政治参与步入樽颈,那才成为本土派思潮的滥觞。

这种意识最初是由日常生活经验之中习得(Acquire)的,当人们发现居住的社区愈来愈多药房和水货客、医院愈来愈多「双非」孕妇、超级市场愈来愈难买到婴幼儿用品、公众场所愈来愈多有损市容的行为……这些体验首先是衍生出自我保护(Self-defending)的排外心理,然后才透过某些场合以中港矛盾的方式呈现。在矛盾能被看见之时,人们的抗拒心理已经深植其中。就算政府事后推出措施回应民情不满,却反过来印证中港区隔的必要,人心自此更难回归,之后再恫吓香港会被边缘化云云都是徒劳。

虽然书中没有提及社会区隔(Social segmentation)的概念,但从书中指涉中港两地在社会、文化、经济与生活方式的差异,大抵说明本土派眼中「香港人」的构成。这种差异甚至自我定位又多数属于否定式(Negation),就像香港众志「自救口罩」的标示「Not made in China」一样语焉不详。回溯本土派初期主张,区隔和差异并不指向分离主义(Separatism)。最初光复行动的目的仅仅为了驱逐(踢走)水货客,纯粹希望在这座城市生活如昔,即使陈云的城邦论也不否定《基本法》的宪制地位。不过当本土派批评传统泛民尸位素餐,每年游行集会行礼如仪时,他们大概也要承认己方也是欠缺执政意志的「忠诚反对派」——除了站在政权的对立面提出政治诉求外,其他层面的政治愿景确实乏善可陈。

换句话说,香港不吃中国那一套,但究竟香港到底是哪一套,答案一直含糊暧昧,就连表达对香港的爱也只有地道字词点缀。虽然概念愈空洞浮泛就能吸引愈多受众,不过正因如此,在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政治体制下,公民社会参与族群政治时缺乏整体行动纲领,兄弟爬山各自修行。众人出于自由意志自行演绎形形式式的临时对策,除了经常有背水一战的悲壮感召,客观上有时难免出现传统政治精英眼中的脱轨失序,譬如光复行动演变成踢喼(示威者脚踢旅客行李箱) ,或挥动港英旗表达对香港过往繁荣景象的期许,以至鱼蛋革命(2016年旺角骚乱)立法会宣誓风波等等,都反映本土派目标方向不清晰之余,手法亦倾向民粹或自我表现。

以上与现实政治从不兼容的模式,显然成为了管治阶层(有意或无意地)对分离主义如临大敌的借口,进而利用制度优势封杀本土派,再进而瓦解传统泛民阵营以至整个公民社会。可惜政治从来没有如果,没有人知道倘若本土派规行矩步是否就能安然无恙,抑或政权步步进迫仅是时间问题。所以那些以为监狱可以上网的法官始终是聪明狡黠的法律技工,何谓颠覆根本无须劳烦专家,只需证明「可以有」(Capable of)颠覆意义便行。一切还原基本步,不是看谁说什么话,而是看谁还敢说话。

流行歌词没说错,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也许在香港人命途多舛之际,才能从香港失落的碎片拼贴出属于香港人的图像,到那时候我们便知道「香港人加油」到底为谁而喊、有谁共鸣。这可能恰恰呼应作者在书末的期盼︰启发更多人在日常生活持之以恒地争取我们想要和需要的转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