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女子
平凡女子

回歸現世生活去,暫不更新,謝謝大家喜歡我過去的文字

阅读《三天一生》Pierre Lemaitre | 谎言的代价

(编辑过)

这是我第三本Pierre Lemaitre的书。第一本读的是《笼子里的爱丽丝》,是部推理小说,书里的反转结局至今令我记忆深刻;第二本是《 天上再见》,不同于上本,这部转换时空写起了一次大战小人物的复仇,营造的氛围既古典又滑稽,相当有趣。所以到要读《三天一生》时,我以一种不信邪的想法来读它,企图从故事的脉络找出相同套路与手法。没想到除了偶尔出现戏谑却精辟的旁白和其他作品一样,人物、剧情上竟没有一丝相像的地方。不禁让人信服作者刻划角色的功力是那么丰富且没有重复性。同时,作者也非常会说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没有刻意的布局、没有欲盖弥彰,也没有绝对的正义,任由人物的人性推动剧情的发展,读起来意外地合情合理。

作者笔下角色多变,既可以如《笼子里的爱丽丝》写起被绑架女性的视角;亦或是像《天上再见》写出战后小兵的愤恨。这一次在《三天一生》中,他写起了孩子,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小男孩安瑞,善良、天真且不谙世事。生长在单亲家庭,生活单纯,平时喜欢到森林里玩耍,也热心照顾隔壁的弟弟;烦恼也正如那年纪会有的:羡慕别人有新玩具和想吸引暗恋的女孩注意。但就那么一次为了死去的爱狗感到悲愤,一时迁怒重伤了邻居六岁的孩子。铸下大错的安瑞相当惊慌失措,各种情绪交杂在其中,懊悔、彷徨和恐惧,最后选择毁尸灭迹,明明十二岁及六岁在大人眼里都是孩子的年纪,这一刻起,安瑞成了罪犯。

安瑞想办法帮自己打气。来吧,得把尸体藏起来,让尸体消失不见,一切就会变好的。他闭上眼,往前,捉住雷米的手臂,他弯下腰,再次把雷米负上肩头,开始走,走得小心翼翼。这么扛着雷米,他觉得自己好像是消防队员从火灾中救出受困民众,好像《蜘蛛人》里面的彼得‧帕克在救玛莉珍。 —P.26

故事换位思考从加害者的角度出发,带出犯罪者的心理历程。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我会用「煎熬」两个字。书内无处不是煎熬,十二岁孩子害怕被识破的煎熬;担心连累母亲的煎熬;造成他人家庭破碎的煎熬。实际上,安瑞并不是罪大恶极的大坏人。犯错后,他依旧笨拙且稚嫩,还不断承受罪恶感侵蚀,一次又一次在幻想自己最后的下场,读起来令人于心不忍。

或许警方会把他的头部罩起来,免得丢人现眼。他会从他妈妈面前经过,他妈妈昏倒一楼,口中不停重复呼唤着「安瑞,安瑞,安瑞!」全镇的人都涌到街上,只听得哭喊声、咒骂声四起,「你这个混帐东西,凶手,杀小孩的凶手!」巡警把他推进警用厢型车里,但此刻,德斯梅特先生突然半路杀出来,手那么一比,掀开遮住他脸部的外套,他要安瑞亲眼看着他把步枪顶在腰际,开枪射击。 —P.36
Three Days and a Life (2019) 电影剧照

查其他书的资料时,曾看到这样一句评语:「很多时候,推理小说不过是生活剧罢了。」这本书也很适合这句话。书将内容拆成三个时间点:1999、2011和2015年,1999年大篇幅描写警方发动搜索的关键72小时,而2011和2015年则分别阐述这起案件如何影响长大成人的安瑞。对于十二岁孩子犯下如此不可挽回的错误,总让人思考是不是家长疏于陪伴、还是面对太多的现实与残酷,导致长期忍耐的主角情绪爆发。而《三天一生》的书名,仿佛在透漏童年的经历犹如过了一生,又或者言外之意一同宣判了主角后半的人生。不管如何,安瑞注定会为自己的罪孽,付出一辈子的代价。

《三天一生》有翻拍成电影,算是小众作品。比起原著,影片少了书中主角的独白,单从旁观角度切入,没有完整诠释出安瑞无时无刻的心理纠结,这部分蛮可惜的。


关联作品附上《天上再见》的书评,因为我太喜欢里面的文笔和剧情了,第一段介绍完大意后,会有大量的剧透和文字节录,请斟酌阅读。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