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9 人追踪
25 篇文章
一夫

點燃起自己的一盞燈

孤單的來到世上,也孤獨的離開世上,每個自我所能做的是找到一點溫暖,點燃起自己的一盞燈,溫暖自己也溫暖了他人,有了溫度不感孤獨,有了光明勇敢向前,這盞燈給了自己,人生上的意義。

一夫

壓力的來源

膨漲的氣球源於不同的壓力所導致,同樣人的成長進步起因於壓力,生活就是一種壓力,迫使每個人都得面對壓力,只是我們面對不同壓力的來源,造就了各種人的面向。

一夫

人情的溫度

無風不起浪,風從何處來?太陽升起東風至,太陽落下西風至,燄陽夏至南風起,弱陽冬至北風起,春夏秋冬風輪轉,風情萬種訴說情,四季變換情何堪?

一夫

題與說快樂痛苦

題的好,說的容易,心中有個我,心不分快樂痛苦,而我在兩面取捨著,沒有我做不到的,長痛不如短痛,選擇了快樂,如此在快樂痛苦中輪迴著,原因是我需要滿足,才能證明自我的價值,是我在取捨快樂痛苦。

一夫

題與說

題的好,說的容易,聰明與智慧大不同,好容易分辨。

一夫

想像空間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一夫

崎嶇難行之道路

慾望開啟現實之路,壓制想像之道,全是慾望限制了想像,想像得不到昇華,人生道路崎嶇難行。

一夫

心網

心網的眼兒大一些,這是個奢望,成長、教育、訓練教導著,心要一直觀注著眼前,做任何事要專心,學習到眼前就是一切,心網只有眼前這一片,不知心網大如世界,卻只在乎眼前認知的心網。不在乎眼前,才能認知更多的心網,不在乎像如忘我,我都不在乎了,才能開啟心網,忘我像是增強了C...

一夫

神啊!

後來人,可以看到更多的資料,也可以同一時間,聽到更多人的話。這就像神。但神也不了解自己所創造的人類。我們確實改變不了什麽,因為那是過去的影子,我們起身想要接近,幻術家便會立即阻攔。我們仿彿看見,但又猶如夢中。世界不因慾望的改變而有所變動,慾望的變動卻會影響他人,慾望形成了,就是心...

五更木

故宮南院之行(2)

Howling - Noah Kahan (clean)

不專業觀影心得

《不執著》

我們會不斷的輪迴再輪迴 並不是因為要受苦或是報仇才來到這個世界上 而是為了某件掛心的事 這個一心想完成的事 我稱之為任務 我們總想要再拼搏一次 以為這樣才沒有遺憾 來到這 無論是誰都是來感受 體驗 藉由經年累世體驗 去累積更大的智慧 處理心中的執念 我們別把「命運」侷限在這...

不專業觀影心得

18界

不就是三餐一宿嗎

不專業觀影心得

地球是靈魂的小學-學習無罣礙的第一關

前世回溯:靈魂無需物質也能存活,但我們卻對物質如此依戀

妙融僧蹤

兩千年前的臨終關懷

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身旁的人、認識的人、不熟的人,以及有點關係的人等等,離去的消息似乎是越來越多且越來越頻繁。直至這兩年,這樣的消息似乎到達了一個高點,因為新冠疫情的蔓延,幾乎每天都能聽到、看到死亡的身影,如此普遍、迅疾與靠近到超乎想像。

妙融僧蹤

修不出成果怎麼辦?

▍像我這麼精進,為什麼還沒開悟?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度眾,那時已經有許許多多的出家弟子,跟隨他出家修道,弟子中有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包括王公貴族、富二代、市井小民以及專業人士等。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尊者名叫「二十億耳」,他是伊爛拏缽伐多國長者的兒子,以精進...

妙融僧蹤

善的漣漪,鸚鵡的美好結局

是日遇見兩位新朋友,使我想起《賢愚經》中的記載, 曾經大施主須達長者家裡,有兩隻可愛伶俐的鸚鵡,他們的責任是在來往的比丘臨至門口時,趕緊通風報信告知長者,讓須達長者早先做好準備迎接貴客。一日阿難尊者來到長者家看到這兩鳥,就十分喜愛,忍不住地對鸚鵡說「我要教你們佛法」,二隻鸚鵡也表...

妙融僧蹤

那些佛陀的曾經

翻閱本生經,便沈浸在了佛陀曾經的生生世世中。發現佛陀與弟子們,其實早在久遠以前,當佛陀仍是菩薩的時候,他們的命運便已經時不時地相互交集了。有趣的是,佛陀曾與弟子們,一同成為動物,或者互為人與動物,也曾一同為人,或者是一起當天人,還有,他們也曾一起求道。

妙融僧蹤

天降日的不想辜負這一天

在藏傳佛教中,天降日是個殊勝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的任何善行,都將以十萬倍的數量累積增長,因為這一天是佛陀從天界返回人間的日子。關於這一天的發生,主軸典故是佛陀為了報母恩,於是在僧團舉行結夏安居的時候,悄然前往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度化母親,有九十天的時間,幾乎沒有人知道佛陀在哪裡,於...

鄒頌華

記內觀十日與夜

最近找回2017年第三次打坐十日後的「坐後感」筆記,覺得與其放在臉書沉底,不如在這裡公諸同好。這十年來不時有朋友問我內觀(Vipassana)是怎樣的,既躍躍欲試,但又難免有些害怕,畢竟十日起跳的課程,比起其他三五天的禪修冥想打坐,門檻和時間成本也高很多。在2017年參加十日打坐後,我當時一出關不久就決定要紀錄一下。這裡是整理當時的筆記,也加了一些update。

鄒頌華

在虛擬實景中暢遊海上佛國

看這個佛教主題展覽時,我腦海中一直出現美國佛教學者柯嘉豪(John Kieschnick)的著作《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儘管策展人講解的重點是現代科技如何將難以向大眾展示的珍藏,以「虛擬實景」送到大家眼前,但不論是虛是實,成佛的路上不用那麼多形和色,但偏偏許多佛教展覽,就是以「莊嚴」之名展示各種色相。我無意批評任何宗教,我本身也非常喜歡看佛教藝術,只是覺得這種吊詭十分玩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