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臨終關懷

妙融僧蹤
·
·
IPFS
·

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現不知從何時開始,身旁的人、認識的人、不熟的人,以及有點關係的人等等,離去的消息似乎是越來越多且越來越頻繁。

直至這兩年,這樣的消息似乎到達了一個高點,因為新冠疫情的蔓延,幾乎每天都能聽到、看到死亡的身影,如此普遍、迅疾與靠近到超乎想像。

我在想,死亡的發生,可以說是一個階段性的句點,暫時性的結束。就好像是看著電腦關機的過程那樣,各種功能停滯一會兒,然後瞬間螢幕轉黑,這時會發現,空氣中因為少了那之前不易察覺的微弱電器運轉聲,而顯得更為安靜。

身與心徹底分離的過程一但啟動,其實並不需要花太久的時間去完成。

然而在還未真正開啟那分離程序之前,有一段每個人長短不一的過程,這段時間被稱為臨終。

由於多數人缺乏經驗與知識,因為不知道這段尷尬的時間到底要多久,在這個失速的階段應該要做什麼,因此往往不知如何是好地備感煎熬。

為了解決並度過臨終這一段時光會發生的種種問題,於是這時代有了臨終關懷生死學的研究、臨床的實踐以及協助度過臨終階段的支援團體。

從關注生存到注重生命品質,這可以說是人類進步的體現,但是這並非二十一世紀才有的新事件。依據佛典中的記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經在踐行臨終關懷的服務。

▍當佛陀得知弟子生病時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那時,有一位叫長壽的童子,是樹提長者的孫子,他身染重病。

當時,世尊聽說長壽童子病了,便在一個清晨穿好法衣、手拿著缽,走進王舍城中乞食,然後慢慢走到長壽童子的家。

長壽童子遠遠看見世尊,就扶著床想起來。童子對世尊訴苦自己所經歷的種種病苦的感受,形容到就如《叉摩經》中所描述的一樣,病苦是只增不減。

世尊說:「童子啊!你應該這麼修習:對於佛要有堅定不移的清淨正信,對於法、僧、戒要有堅定不移的清淨正信。」

童子告訴佛陀:「世尊啊!您所說的這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我現在都已經具足了,我經常對於佛陀具有堅定不移的淨信,對於法、僧也具有堅定不移的淨信,並且不壞佛陀所說的戒。」

佛陀告訴童子:

你除了依止這四種堅定不移的淨信之外,還可以更進一步去修習六種成就智慧的觀察思維。

是哪六種呢?

第一、要認識世間的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都是無常的。

第二、要認識到無常變化引發痛苦。

第三、要認識到因為苦所以沒有主宰的我存在。

第四、要了解且不要貪著四食:

- 麤食:日常茶飯等可以滋養身體的食物。

- 觸食:感官、對境、心識認知這三者共同產生的種種感受。

- 意思食:各種願望、意欲、希望、期待的心理。

- 識食:特指「有取識」,是與染愛相應的心識,執取著身與心。

第五、要認識到世間一切沒什麼可貪戀的。

第六、要認識到死亡是必然的,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死去。

童子告訴佛陀:「就如世尊您所說,我要依這種堅定不移的淨信,且更進一步修習六種明分(智慧)的思想。我其實也都做到了,但是我仍會擔心:我死了之後,不知我的祖父樹提長者將會怎樣?」

這時候,樹提長者告訴長壽童子說:「你不要顧念我,你現在就好好聽世尊說法,好好思惟憶念法義,這樣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好處與安樂啊。」

於是長壽童子說:「我對於一切萬法,都生起了無常的看法,想著無常是苦、想著苦即是無我、觀察四食、想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著終將死滅,這些想法沒有間斷的一直在我心上。」

佛陀告訴童子:「你現在已經自己授記自己,證得斯陀含果了。」

長壽童子請求佛陀說:「世尊啊!希望您今天就在我家接受供養吧。」當時,世尊靜默地答應了。

長壽童子立即備辦各種潔淨甘美的食物,恭敬供養世尊。世尊用過供養後,便為童子開示佛法的道理、指導如何去做、加強信心說明利益、並安慰鼓勵童子讓他心生歡喜,然後世尊便就從座席上起身而離去。

▍因為愛,所以選擇理性的對待

從這篇經典的紀錄,我們可以看到死亡不只是年長者才會面對的事,在經典中,正經歷臨終階段的這位名叫「長壽」的青年佛子,他的經歷活生生地體現了死亡的平等性。

至於佛陀對這位學佛青年的臨終陪伴,從提醒堅定信心開始,進而教導、引導他保持「六種智慧的思維」。這裡可以看到,在佛陀的教導中「正確的認知」「如實的認知」是如此的重要。只有真正認識到了事實真相,糾纏成結的心才能放鬆,心一但放鬆不再緊抓不放,身體也將舒坦安然。

雖然青年告訴佛陀自己有在做功課,有在努力保持「有智慧的認識」,但其實內心深處,仍然放不下祖父,有著深深的擔心。祖父急忙出來安慰勸告孫子「不要擔心我、要好好憶念佛法」,祖孫兩人示範了一場在臨終時該有的真愛表達。

在某些生命的重要時刻,比如臨終這樣的階段,做出對對方真正有好處、有益處的事,是所有行為的準則。祖孫兩人縱有相依為命的牽掛與不捨,但是因為愛,彼此選擇了理性的處理和對待。

祖父冷靜地提醒著青年「不要擔心我,要想著佛法」,而青年也努力地依循信念,讓心中因保持著、充滿著智慧的認知而無所畏懼甚至歡喜泰然。這對祖孫,為「修行法眷」這份關係,做出了極為標準的示範。

在面對生命最後一個重要關頭時,在世者給予出正確的支持,遠行者也能提起正確的心態,這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每人的生命中,我們都身為在世者也將成為遠行者,但是不論是哪一種身份,正確地去愛(慈悲),以及正確的認知(智慧),是佛陀藉由對祖孫倆的臨終關懷,所要帶給後世佛子的訊息。

▍原典這麼說:童子,當如是學。

原典出處:《雜阿含經》第103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長壽童子,是樹提長者孫子,身嬰重病。爾時,世尊聞長壽童子身嬰重病,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到長壽童子舍。長壽童子遙見世尊,扶床欲起……乃至說三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乃至病苦但增無損。是故,童子,當如是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當如是學。

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四不壞淨,我今悉有,我常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告童子:「汝當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明分想。何等為六?謂一切行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

童子白佛言:「如世尊說,依四不壞淨,修習六明分想,我今悉有。然我作是念:『我命終後,不知我祖父樹提長者當云何?』」

爾時,樹提長者語長壽童子言:「汝於我所,顧念且停。汝今且聽世尊說法,思惟憶念,可得長夜福利安樂饒益。」

時,長壽童子言:「我於一切諸行當作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常現在前。」

佛告童子:「汝今自記斯陀含果。」

長壽童子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住我舍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長壽童子即辦種種淨美飲食,恭敬供養。世尊食已,復為童子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