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94《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11:生平有點神祕的高人!?
──────────原文──────────
定公元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而自立,爲平王。欲行德諸侯。歸靈王所侵鄭地于鄭。
四年,晉昭公卒,其六卿彊,公室卑。子産謂韓宣子曰:「爲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六年,鄭火,公欲禳之。子産曰:「不如修德。」
八年,楚太子建來奔。十年,太子建與晉謀襲鄭。鄭殺建,建子勝奔呉。
十一年,定公如晉。晉與鄭謀,誅周亂臣,入敬王于周。
十三年,定公卒,子獻公蠆立。
獻公十三年卒,子聲公勝立。當是時,晉六卿彊,侵奪鄭,鄭遂弱。
聲公五年,鄭相子産卒,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子産者,鄭成公少子也。爲人仁愛人,事君忠厚。孔子嘗過鄭,與子産如兄弟云。及聞子産死,孔子爲泣曰:「古之遺愛也!」
──────────翻譯──────────
鄭定公在位第一年,楚國公子「棄疾」殺死了他的國君「楚靈王」而自立為國君,這是「楚平王」。楚平王想在諸侯間樹立德望,便把楚靈王當年侵占的鄭國土地都歸還給鄭國。
鄭定公在位第四年,「晉昭公」去世,晉國的六卿強盛起來,公室的力量衰弱了。
子產對「韓宣子」說:「執掌政權一定得靠仁義道德,不要忘記立國的根本。」
鄭定公在位第六年,鄭國發生火災,鄭定公想透過祭祀來祈求消災。子產說:「不如修明政德。」
鄭定公在位第八年,楚國太子「建」前來鄭國投奔。
鄭定公在位第十年,楚國太子「建」與晉國合謀襲擊鄭國。鄭國殺死了楚國太子「建」,「建」的兒子「勝」
逃奔到吳國。
鄭定公在位第十一年,定公前往晉國。晉君與鄭君策謀,誅殺了周王室的亂臣,護送「周敬王」回到周王室的都城。
鄭定公在位第十三年去世,兒子「鄭獻公」「蠆【音袃ㄔㄞˋ】」即位。
鄭獻公在位十三年後去世,兒子「鄭聲公」「勝」即位。就在這時,晉國六卿強大,侵奪鄭國土地,鄭國於是衰落了。
鄭聲公在位第五年,鄭國國相「子產」去世,鄭國人民都哭泣,悲痛得如同失去自己的親人。子產是「鄭成公」的小兒子。他為人仁慈且常關懷別人,侍奉國君忠厚老實。「孔子」曾經路過鄭國,與子產相處就如同親兄弟一樣。當聽說子產去世的消息,孔子為他流淚說:「他真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仁愛之人啊!」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內容中,鄭國因為有了「子產」這位賢人擔任國相的情況下,不再像過去那樣常常遭到晉、楚兩大強權襲擊。
不過,其實鄭國之所以不再受到征伐,與晉、楚兩國內部狀況有關,像是楚國內部的奪權之爭,還有晉國的六卿崛起。可見,為鄭國帶來和平的,不一定全然是子產的貢獻,而與時代背景有關。
話雖如此,面對晉、楚兩國的內部問題,鄭國在子產當國相的這幾年裡,大致上都處裡的滿不錯的,不僅可以協助楚國的內亂,甚至還有餘力幫忙周王室呢!
所以,當子產去世時,鄭國人民才會都難過落淚。我想這跟子產執政期間幾乎沒有戰爭有關吧!
然而,如此賢能的人物,關於他的出身,卻有幾個疑點:
首先,是關於輩分的部分。司馬遷說子產是鄭成公的小兒子,換言之他去世時在位的鄭聲公,在輩分上是他的「曾曾孫輩」。不過,搜尋了一下資料會發現,其實史學界都認為司馬遷寫錯了,因為根據西晉學者「杜預」的考證,子產應該是鄭繆公的孫子。換言之,鄭聲公在輩分上是子產的「曾曾曾孫輩」。
其實,無論哪個說法我都覺得有點怪,因為按照司馬遷所記錄的鄭國世系,從鄭繆公到鄭聲公的傳承狀況如下:
1鄭繆公(二十二年)、
2鄭靈公(一年)、【弟弟】鄭襄公(十八年)、
3鄭悼公(兩年)、【弟弟】鄭成公(十四年)→【根據西晉學者杜預考證,子產屬於這一輩】
4鄭釐公(五年)→【根據司馬遷說法,子產屬於這一輩】
5鄭簡公(三十六年)【子產第一次出場:鄭簡公三年】
6鄭定公(十三年)、
7鄭獻公(十三年)、
8鄭聲公(五年)
倘若司馬遷紀錄的時間無誤的話,子產無論是與鄭釐公或是鄭悼公同輩,感覺還是滿怪的。看來司馬遷的這個世系表,或許在在位時間上也有錯誤吧!?這裡就不多做考證,期待後代有更多史料可以佐證吧!
另一方面,則是子產的年紀部分。姑且不管子產是哪一輩的人物,他首次出現在〈鄭世家〉的時間點是鄭簡公三年的時候,當時輔佐約8歲的鄭簡公的大臣「子孔」打算自立為國君,被子產制止,子孔因此打消了念頭。接下來一直到子產去世,一共經歷了64年,四位國君。當年能有威望勸阻大臣自立為國君的子產,如果年約三十的話,子產去世時已經高齡94歲了。即使當年只有二十歲左右的話,去世時也高齡84歲。以那個年代的平均年齡來看,子產的年齡似乎不太合理,但也無法排除子產就是個養生高手,所以才能如此高齡的可能。
總之,如此賢能的子產,關於他的生平都無法清楚得知,更何況其他小人物呢!?
搜尋了一下《史記》,其實司馬遷當年並沒有寫下關於「子產」的其他傳記,除了後來的〈循吏列傳〉有一小段事蹟外,子產的故事大多都寫在這篇〈鄭世家〉中。我印象中著名的「子產鑄刑書」一事,原來是出自《左傳》,而在《史記》中幾乎都沒有提及,讓我有些訝異。到底是司馬遷當時手邊沒有資料,所以才簡略帶過這位人物?還是司馬遷不小心漏寫了他?抑或是司馬遷不認為子產很重要呢?
總之,看來要熟稔春秋戰國的歷史,還是得搭配更多史書才行。
言歸正傳,力保鄭國沒有什麼戰事的子產去世了。接下來的鄭國還會遇到哪些挑戰呢?戰爭是否又會再度降臨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