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琉球看見香港
在香港圖書館偶然發現了台灣學者涂豐恩著的《大人的日本史》,以生動、易懂的文筆說日本史,意想不到,琉球令我想起香港。
日本一九七三年獲接納為G7一員(當時中国仍在文化大革命),由產品創新、國家發展水平到國民修養、民智,多年來的國際名聲遠遠拋離曾屬其仰慕的國家。據《大》,一六三六年清朝取代明朝,日本人形容為「華夷變態」——華指明朝,代表中華文化,夷指清朝,日本認為滿州人是野蠻人。
一八五二年,美國將軍培里帶領艦隊去日本,為美國打開通商大門,最後簽下《日美和親條約》,美國能在日本派駐正式外交使節,其他西方國家紛紛倣效,日本無力抗拒,結束鎖國,亦知道不得不向西方學習,脫亞入歐,一八七一年派出岩倉使節團去歐美考察一年九個月。日本富國強兵後,開始有向外擴張的意慾,先掠奪有防禦俄羅斯價值的蝦夷地,命名為北海道,後瞄向南方的小國琉球。
琉球位於臺灣和九州中間,存在了數百年,依靠海洋貿易,長期進貢日本和中國以換安寧。一八七一年,兩艘從琉球出發的船隻因暴風雨漂流到臺灣,言語不通導致衝突,五十多名乘客遭原居民殺害,僅十多人生還,日本政府擅自代琉球向清政府追究,後獲承認琉球受日本保護;未幾日本要求琉球切斷與清朝的關係,變相霸佔該國,一八七九年把琉球改成「沖繩縣」,琉球滅亡。
日本政府採用懷柔手法,拉攏既得利益者。琉球農民家庭出身的謝花昇,是第一個取得大學學位的琉球人,他為被壓榨的人奔走,為琉球人爭取政治權益,因而遭受打壓,四十四歲辭世,感召了年輕一輩。一九一一年,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河上肇去沖繩演講,著聽眾要找回屬於沖繩、琉球的精神。觀眾大受鼓舞,調查服裝、風俗、語言、藝術和生活習慣,更仔細研究沖繩,認真思考甚麼是琉球文化——香港人近十年做著類似的事情啊——逐漸找到身份認同。「沖繩學之父」伊波普猷說,琉球王國雖然滅亡了,但琉球民族卻在日本帝國內復活重生。
二零一三年,琉球民族獨立綜合研究學會琉球民族独立総合研究学会(ACSILs)成立,存在至今,縱然調查指支持獨立的沖繩人是少數。我未去過沖繩,猜沖繩人的文化特質至今仍和日本本土多少有分別。香港人流徙各地,願保持特質,讓世界知道我們的獨特,我們再見時驕傲地彼此相認。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