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媒體》| 人類充其量不過就是科技產品的性器官
這些媒介延伸了我們的感官,同時也令我們的感官麻木;人類,這麼說吧,不過就是媒介的性器官。
—《認識媒體》(Understanding Media)1964
你可能沒有聽過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這個人,但是我打賭你肯定聽過「地球村」的概念;這就是出自麥克魯漢的思想。麥克魯漢作為傳播理論的奠基者,在他的著作《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分析媒介對人類感官的延伸及其影響(因翻譯上的不同,本章所指的媒體亦等於媒介)。
人類是媒介的性器官
這句話便是麥克魯漢留給後世的傳播理論學者最警世的諫言,他的觀點認為,我們製造這些物件輔助生活其實是讓它們更容易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無法選擇,只有等待這些媒介侵門踏戶來到生活中。乍聽之下似乎有點反直覺,我們所擁有的物件不正是有意識的發明的嗎?
如果你感到困惑,你並不孤單;麥克魯漢當時脫口而出,那時代的人們認為這根本就是離經叛道,甚至連學界也聯合起來孤立他。不過事實上,半世紀後這句話終於驗證了麥克魯漢對媒介的觀察十分獨到且正確。
過往作為大眾傳播或是資訊傳播工具大致有以下以幾種:
- 報紙
- 廣播
- 電視
- 電腦
你可以發現這些媒介的轉變,是將資訊從公共空間逐漸走向私人生活。報紙是專屬於公共空間的資訊傳播媒介,你可以把報紙帶回家,但是報紙並不會主動向你釋出消息;大部分時候,報紙就是靜靜躺在餐桌上等待人們翻閱。到了廣播,是將資訊「電子化」了;消息的流通速度幾乎是以光速在進行,有了廣播,這樣的臨場感更強、更貼近生活,你可以看到我們在準備早餐時願意聽廣播,但卻不盡然會看報紙。
電視這樣強大的電化媒介更是將廣播的純粹聲音內容「可視化」,電視創造的空間是多麼五光十色,用它華麗的觸角伸進我們的家庭生活;因此,你可以發現在飯局開始有電視的出現,通通常人們會說「邊進食邊吸收資訊」。最後一個螢幕的發明徹底擊潰了我們的私人生活,電腦從一開始的 “Home Computers”(家庭電腦)最終朝著 “Personal Computers”(個人電腦)設計;精神病學家指出
「我們所有人都會打造自己的『空中閣樓』,但是當我們想住進裡面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電腦不只是進入了私人生活,甚至開始讓我們的世界觀電子化,逐漸循著賽博格(cyborg)的路線演進;當世界上第一個多人即時虛擬類遊戲「泥巴」(MUD)被開發出來時,人們便開始了在虛擬空間創建屬於自己的虛擬人生的想法,換言之,電腦不只進入了我們的私人生活,而我們也主動將自己的私人生活欣然地奉上。
「網路」是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網路創造了一個「空間」而我們對這種新奇炫麗的架空環境感到前所有的振奮,我們手拉著彼此、呼朋引伴讓世人一起見證網路福音。從電視這樣的電子化媒介被製造出來後,便開啟了科技媒介的空間設定,媒介也開始以一種迷人魅惑的姿態走入人們的私領域。
發展至今,手機的出現,影響可以說是甚囂塵上。我們隨時可以被頁面的超連結闖入視線內,直接被帶著落入時間黑洞;我們隨時可以讓軟體更新提醒,在瀏覽新聞時打擾我們;我們隨時可以讓最新貼文通知,阻擋我們追劇時的沉浸。甚至我們乾脆縮小手機的尺寸,讓這科技玩意兒能被收納到我們的包包、錢包、口袋裡,等待它們用無數的通知強行「進入」我們的生活。
麥克魯漢在書中提到,媒介甫問世時的確是人的延伸,人們運用媒介替人類社會效勞;但是媒介發展到後期經常會逆反我們跟媒介之間的關係,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位階被置換,反而人類變成媒介的延伸,我們替媒介效勞。
╴
半世紀以前,麥克魯漢留下的警語最終在手機上發揮了最大的隱私攻勢;科技媒介這半世紀的演進,毫無疑問地驗證了麥克魯漢的猜想。
我曾聽過PTT的鄉民戲謔地開了個玩笑
每天醒來都要被生活強姦
聽起來挺貼切的,在這樣媒介上身的生活中,揭開這所謂「生活」面紗底下的加害者,是我們每天賴以為生的 —— 手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