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跟住去邊度
IPFS
黃子華至今一共演出了15輯楝篤笑,最「政治化」的自然首推1997年的《秋前算帳》。但其實1992年的《跟住去邊度》,政治含金量絕對不低。
《跟住去邊度》比較少人談及,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 題目太隱晦,不及《娛樂圈血肉史》、《色情家庭》、《末世財神》、《秋前算帳》那麼開宗明義。演出初段黃子華只是個從生活角度探討香港人的心靈空虛,經常要問「跟住去邊度」,找節目充塞時間,去到後段才圖窮匕現(下文再講)。
- 雖則黃子華一向喜在楝篤笑加入哲學思想,但此劇的哲學味卻是最濃的,有點曲高和寡,而黃的演出也相對較嚴肅,滑稽表情刻意減少,影響娛樂性。
可能由於我跟李小龍和黃子華一樣 —— sorry唔係中國人 —— 而係都係讀哲學,因此對《跟住去邊度》特別回味。在《跟》的錄影版,我看到現場觀眾當中有4位娛樂圈名人:鄭裕玲、吳君如、周華健和曾江。我特別留意曾江,皆因他是高知識分子(他年輕時,影藝界有大學學歴的鳳毛麟角),而我看到他對黃子華的演出流露欣賞目光。
今年(2022年)係《跟》公演30周年,我覺得面對今日的香港,重溫它十分應景。
在《跟》的尾段,黃子華提到當年前立法局民主派議員吳明欽因病離世,而吳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是中國人(現今肯定被視為大中華膠),令黃子華興起「做中國人」的念頭,但做中國人就能解答「跟住去邊度」(人生何去何從)這難題嗎?
答案是不可以。黃子華這個比喻「膠」得來令人一時語塞:
中國人點解要發明大量預測命運的學問(如術數批命、看相、扶乩等)?
一個吃極也不飽的人,就是一個很難飽的人。
那麼,一個需要大量預測命運的學問的民族,就是一個命運難以預測的民族。
然後黃子華就由清末民初講起,印證每次改朝換代(由國民黨到共產黨,由毛澤東到鄧小平),中國人都期盼「今次終於有好日子過」,但結果總是事與願為。《跟》後30年,中國大國崛起,連鬼佬都認定21世紀是中國的天下,結果一個習近平再次令好境逆轉。
所以黃子華當年就指出做中國人整定唔知跟住去邊度。換言之,要把握自己命運,千~萬~別~做~中~國~人!
香港不幸中之小確幸,是當中為數不少的人,已決定今生不做中國人。即使他們不能再留在這個城市安身立命,但香港民族既已成形,就如有了獨立生命,不願再俯仰由人,被獨裁者支配人生。
無論香港人去到那𥚃,只要有民主自由,就能自主命運,不用再問:跟住去邊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