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There is no finish line
Nike: There is no finish line
Nike 前身 Blue Ribbon Sports 只是間在美國代理銷售 Onitsuka Tiger 波鞋的公司,後來逐步成為業界翹楚,超越當年獨佔鰲頭的 Adidas,如今市值更是其七倍有多,相信就連創辦人 Phil Knight(菲爾·奈特)也始料不及。
I wanted w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me, full-time.
大學時期,Phil Knight 身為田徑隊的一員曾經夢想成為頂尖跑手,卻苦於只能跑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成績,結果淪為田徑隊後備,因此順理成章成地他就成為教練 Bill Bowerman 的白老鼠,穿上由教練親手打造的各種實驗性跑鞋。如此一來既不影響田徑隊成績,又能實際測試一對對實驗品,因而和跑鞋結下不解之緣。
畢業後 Phil Knight 輾轉做過會計,也賣過百科全書,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跑步。即使無法成為一流跑手, Phil Knight 始終希望在同一領域內大展拳腳,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跑手的夢想。於是他隻身飛到日本 Onitsuka Tiger 總部,聲稱自己是 Blue Ribbon Sports 負責人,在美國東岸設有辦公室。結果成功在自己公司未成立之前就已經取得 Tiger 美國銷售代理權,自此踏上跌跌撞撞的創業之路。
You grow or you die
早期 Blue Ribbon Sports 一直徘徊生死邊緣,例如因貨期屢次延誤導致周轉不靈,情況嚴峻到公司戶口每月都有數天資金幾近於零。又例如公司營運資金極度依賴銀行貸款,一旦銀行拒絕貸款,公司就有可能直接倒閉。結果銀行果然以公司財政狀況欠佳為由拒絕繼續貸款,令 Phil Knight 需要於極短時間內另覓銀行,好讓公司得以存續。
撇除資金方面的問題,儘管在美國代理銷售 Tiger 跑鞋的業績理想,終究是寄人籬下。當 Phil Knight 發現日本 Tiger 總公司在搜尋其他美國的潛在代理時,一方面 Phil Knight 準備向對方提出違約訴訟,另一方面亦馬不停蹄聯絡不同廠房,務求盡快推出自家跑鞋,令公司無需再仰人鼻息。同時,為配合即將面世的自家產品,公司名字亦由 Blue Ribbon Sports 正式改為 Nike,名稱取自希臘神話中的同名勝利女神。
“Just do it” & “There is no finish line”
上面提到, Phil Knight 為了追求極致的業績增長,不但沒極端倚賴銀行貸款,而且公司現金流嚴重失衡也在所不惜。這樣做不但經常險象環生,而且資金始終受制於銀行貸款上限,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資本問題,Nike 決定上市集資。
集資少不免向投資者宣傳牌品理念,假如要用一句說話概括 Nike 的精神,相信不少人都會率先想起那句耳熟能詳的 Just do it 口號。而 Phil Knight 呢?他則在自傳《Shoe Dog》中這樣形容 Nike 文化:
The cowards never started and the weak died along the way — that leaves us.
Phil Knight 的創業路,由初期極力避免倒閉到後來力爭上游,甚至採用被其他同行大牌子拒諸門外的 Frank Rudy 的提議,將驟聽荒誕不經的氣墊技術融入鞋底之中,打破了當時跑鞋款式類同的悶局。凡此種種都令人隱約感覺得到 Nike 背後那種 Just do it,放手一搏的精神。
就在剛讀完《Shoe Dog》不久,一次偶然經過 Nike 門市,看到牆上寫著 There is no finish line,令我想起書中結尾 Phil Knight 對 Nike 未來發展的憧憬。跑步既可以與他人一較長短,也可以單純為了超越自己。鐘情跑步的人,也許就像年過半百的 Arnold Schwarzenegger(阿諾·舒華辛力加)依然堅持健身一樣,明白到 There is no finish lin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