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058《史記》卷三〈殷本紀〉20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及西伯伐饑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維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
相較於紂王的暴虐,西伯回到自己的屬國後,便暗地裡修養德行,推行善政,因此大多諸侯都背叛紂王而歸服西伯(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的勢力因此更加強大,相較之 下,紂王則漸漸失去權勢(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
這裡其實有個小發現,司馬遷用了一個「陰」字來描述西伯的修德行善,讓人明顯感受到西伯對暴虐的紂王感到相當畏懼,因此只好私底下進行這些事情。延續上一篇文章的小假設,如果這段內容讓保守的司馬光來寫的話,他是否能接受周文王暗中拉攏各諸侯,以對抗紂王的這個行動呢?
言歸正傳,接著司馬遷繼續描述著紂王身邊的三個人跟紂王的互動情形:
首先,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王子比干諫,弗聽)。
其次,有個有才德,而且受百姓敬愛的人,名叫「商容」,紂王卻黜免了他(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最後,等到西伯攻打並滅掉饑國時(及西伯伐饑國,滅之),紂王的大臣祖伊聽說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於是跑去跟紂王說:
「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商王朝的命運了(天既訖我殷命)。不管是找人預測,還是用龜甲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假人元龜,無敢知吉)。我想並不是先王們不幫助我們這些後代子孫,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自絕於天(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維王淫虐用自絕),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心地吃飯(故天棄我,不有安食),而您既不揣摩上天旨意,又不遵循過去規則(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如今我們治理下的百姓沒有不希望商王朝早早滅亡的(今我民罔不欲喪),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掉紂王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今王其柰何)?」
面對眼前這位講真話的祖伊,紂王回答:「我生下來就當國君,不正是奉受天命的象徵嗎?(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對此,這位大臣祖伊回到自己的封國後,對著大夥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紂不可諫矣)!」
令人訝異的是,司馬遷在這一段所描述的三個人物,竟然都沒有遭到任何的迫害,頂多只有商容被黜免而已。其中,大臣祖伊如此嚴厲地當著紂王的面批評他,竟然也可以安然回國,令人感到不解。為何上一段內容中的三公,在勸諫紂王後遭到酷刑對待,而大臣祖伊卻沒有任何懲罰呢?是因為紂王也自知理虧?應該不是,從紂王的那句「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就可以感受到紂王的不知悔改。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紂王變得如此心軟呢?我想,或許比干、祖伊都是宗室成員,所以紂王才沒有痛下殺手吧?!例如:比干是「王子」,可見是「紂王的兒子」。另外,祖伊相傳也是商王「祖己」的後代。所以,這幾位大臣之所以沒有遭到殘殺,應該是因為身分較為尊貴的緣故。
最後,司馬遷寫到西伯昌死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率軍東征(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紂王前來與會師的有八百國(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紂可伐矣。)」周武王確認為「你們不瞭解天命(爾未知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至於為何周武王臨陣退縮,就讓我們明天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