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大的同感心去支持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

珮妍媽媽🌱
·
(修改过)
·
IPFS
·
🧡陪伴🫂陪伴🫂陪伴🧡

我認識題目所述的善養精神後,我經常會有個矛盾位,就是:「如果我真的給孩子無限的空間及時間,盡情的去做自己,任由孩子隨自己的心去選擇任何事情,這樣真的沒問題嗎?如果過程中生出什麼狀況/意外,作為母親的我,真的能夠承擔得起嗎?孩子自己又承擔得起嗎?」

這個問題,在我過去4年的善養實踐過程中,我覺得似乎開始有更多的發現。我發現我當初對善養產生的疑問,其實徹底反映了我對自己的生命及盡情活出自己的內在恐懼,也真實地代表了我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對自己的生命進行全方位探索及了解的事實;所以我才會對”徹底相信孩子”這件事上展現了擔心、焦慮、否交、質疑、不能放任孩子等”善養屏障”。

因此4年前我便覺得,如果我要用最大的同感心去支持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我便需要對自己做同樣的事情,我才能夠知道”被善養的人”會有什麼渴望及感覺,及比較明白”實行善善的照顧者”需要具備什麼元素去協助孩子呢?就是這樣,我在4年前便與女兒珮妍一起各自實踐「善養自己」,而我在”善養自己”上則兼顧兩個身份~被善養者及協助者/內在父母。

一開始善養自己時,我完全不知道怎樣做,於是我把焦點放在”以最大的同感心去支持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這個核心精神上,所以即是代表我做的一切就是要”以最大的同感心去支持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為了達到這個精神,我發覺我首要需要知道的是”最真實的自己”現在是怎樣的,我才能夠去支持自己做自己。於是接下來的所有時間我都把焦點放在感受自己、覺察自己狀態、觀察自己的思想/說話/行為/喜好/慣常習性。

在人生中一向習慣以別人為先而忽視自己的我,才發現原來我真實的自己有這麼多的不知道。例如,原來當時我一直慣性吃的做的都並非我最喜歡的,我之所以繼續做只是一個自動運作模式的形成;再深入些感受,才發現原來這些習慣/表面喜好其實是我原生家庭父母的喜好而已,而不是我自己因為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發現而為了自己持續開心而做的。於是我才驚呀地發現原來當下的我並非”真實的我”,那個時候的我不禁恐慌的問~那麼真實的我究竟去了哪裡呢?我怎樣才能夠找到她來支持她呢?

因此我便開始”自我探索”,去找回”真實的自己”。要做到這步,我發現我需要在自己每次自動做一些行為之前,先提醒自己要停下來問自己~「這是我現在真心想做的嗎?這是我現在真心喜歡的嗎?我做這件事我享受的嗎?」於是當時我一直主力做的,就是在嘗試打破自己的恆常模式,要提自己「先停一停,想一想」,但如果忘記了而自動式繼續運作,發現時便會專注在過程中去感受自己。

當我實踐了自我探索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原來我每日一直重複的行為,差不多全部都不是我真心想做、喜歡的、自願及享受的。當時我會想,原來真實的我一直在忍受及免強自己去做所有覺得需要做的事,但是所做的事情都似乎沒有想過要為自己帶來一點的開心、享受、幸福感、滿足感。原來真實的我一直在抑壓自己去做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安份守己有禮的人、成熟穩重的人,而當中我完全找不到也產生不到任何幸福感及自主感。當時的感覺是「我只能隨波逐流,因為在這個世界生存,我沒有其他選擇」。原來當時成熟的我背後一直盛載著一個這麼絕望、無助、無力、痛苦的扭曲信念去行事及應對自己的生活及人生。

發現之後,我便開始嘗試在生活中為自己的選擇刻意添加「自主、意願」元素,把”需要做的事情”變成”用自己感到最喜歡或舒適的方式去做”或者”如果不是好緊急,就等到自己好想做/心甘情願去做先做」,給自己按照每個當下的真實感受去選擇行事的空間/留白/可進可退可停的選擇權。這個改變,令我在生活中卸下了很多辛苦及抑壓,添加了很多快樂/自在感/價值感/滿足感/為自己創造幸福的能力感。

因此,我一少步一少步的越來越在每刻貼近真實的自己,允許真實的自己在內心越來越大聲及快速的把感受傳達給我;也因為這樣,我所感受到的變得越來越仔細及持續性。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內心在同一時刻內所產生的各種混合式元素,有時混亂有時重疊,發現了好多一直存在的內在矛盾、衝突、恐懼,逐漸知道原來自己每刻的內在狀態是如此的不安、焦躁、不知所措、有很多匱乏感、感到沒法自我實現自己的悲痛等;於是我便更加開放自己的內心去感受最細微的內在渴望。開始時這些內在渴望的聲音是非常細小及微弱的,所以我要非常專注才能聽見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這些渴望是因為長期被我自己抑壓/忽視/否定,所以才變得微弱/無力/不敢即時發聲;於是我便刻意專注去滿足它們,只要這些渴望被我聽見,我便會盡量即時去執行,把渴望在當下變成事實,實現自己的渴望,填補自己的內在匱乏,令自己變得滿足。這種行為上的改變,不單止令我越來越滿足及快樂,還為我重新帶來自信心、能力感、幸福感、主宰自己人生的力量、對自己能令自己幸福平安的肯定。

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只是單單的有意欲想探索真實的自己,我便會重新自然啟動我生命或者人類本有的「渴望自己進步/幸福平安快樂滿足的力量」;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知不覺的一直回歸真實的自己及無條件的接納/支持/愛自己,而慢慢拿回自己的生命力量、自信、自豪、幸福。逐步蛻變的我也越來越可以與恐懼、未知、無常共存,可以在當中不斷按自己的身心需要而調整自己,越來越開放自己去嘗試及創造自己獨有的幸福。

隨著我的自我探索過程,在4年裡我因為自己的經歷及體會,我越來越可以同感到女兒珮妍的每個狀態、情緒、行為、渴望、矛盾、恐懼、好奇、要求、執著、失控等,因此我也越來越能接納她的人生步伐、她的選擇、她的反應,也越來越理解她的所有行為都對她很重要的及必要的,於是也越來越能在她要求下支持她或者在她感到自在的方式下陪伴她,同時也繼續陪伴自己及她各自走出自己的人生。

另外一個階段就是當我了解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我便會不自覺的由我一向習慣而不自知的「自我犧牲模式」或者是「逃避承擔自己人生」的模式中,自然變回「自我保護/自愛模式」,或者是「為自己人生負責的模式。當我有意識的自然地沒有任何自責及內疚下,自動化的不再為女兒的人生負上不必要的責任,也代表我正在越來越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中;而當中我對女兒、別人、社會、世界而內在恐懼及不安,便會如實的在內心每刻呈現出來,而我要負責的就是疏理、釋放、感受、接納、擁抱、陪伴它們,真至它們充份地被我看見及聽見,它們便會自行在被愛過後轉化及內化成為我內在的資源及滋養。

然後當我與女兒及丈夫都可以在何時何地如實做自己及展現自己的生命,我們也同時會經歷各種的衝突/狀況。例如當珮妍非常需要我陪伴,但是我當時正在專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想放下,又或者當時我的狀態或情緒感覺自己未能配合珮妍的需要,那麼可以怎樣令彼此都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又各自都滿足呢?這個時候我發現如果我以開放的心,不去即時分析及界定或者限制自己什麼才是陪伴或者什麼才是做真實的自己,那麼我便可以有那麼多的選擇或者空間去讓自己探索或者與對方一起商量/分享自己的真實狀態及需要。

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滿足雙方意願及內在需要而比較滿足,那麼其中一個方法可以是:我告訴珮妍我現在好想繼續寫文章,所以如果她想我陪伴她,我可以在房間內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在房間內默默陪伴她,待我完成後再與她互動。如果珮妍接受我這個方法的話,這就是當下最好的方法了。但要是珮妍用說話或者情緒動作去告訴我她需要我專注她及即時回應她才是她這刻需要的陪伴,那麼我可能便先需要感受自己的狀態及想繼續寫作的渴望有多強烈。如果是非常強烈的話,我便會如實告訴珮妍我明白她的需要,但同時我也會表達自己這刻也非常需要完成寫作才能全情投入及享受陪伴她。這個時候,我也要準備好自己的心態去迎接珮妍的情緒表達,同時可以想出一些我當時感到舒適又可以/願意做到的選擇給珮妍去決定。選擇可能可以是這樣對珮妍發問的:如果我要專注陪你,先給我20分鐘專心完成我的文章,可以嗎?又或者我先陪你5分鐘然後我再出去客廳寫作。你選一還是二呢?

就是這樣的允許雙方逐步充份表達自己而達到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這個過程我覺得非常珍貴,因為彼此可以透過表達自己去更了解自己,同時去聆聽他人的表達及需要,不自覺地慢慢自然形成內化的同感心。我覺得結果是什麼已經不再是最重要了,我越來越重視的慢慢變為「整個家庭/群體的滿足感、平安感、自在感、幸福感(首要的關注包括自己),也因此我會尊重及相信每個人的表達及需要,並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長久連結及平等溝通,更加放下單向的父母權威指令方式去愛孩子。

我發現當我越來越了解真實的自己及同感到自己的需要,我才越能同感到孩子當下的感受及真實需要,也才能知道即時怎樣去支持自己/孩子/家人做真實的自己及在衝突中讓彼此都感到被聆聽/被接納/被重視/被滋養/被滿足/被無條件的愛著。

善養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探索、自我實現、自愛、建立自信/解難能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彈性處理情境能力/在侷限中創造自己幸福的一個過程或空間,讓每個生命都盡情享受活出真我⋯⋯的旅程。

我深深感受到當我善養自己~逐步做到時刻緊貼自己的心去陪伴自己,我就會更加了解自己的恐懼、成長創傷、扭曲信念、限制式思維。這個以多年計逐步自我蛻變過程中的體會,其實已經達到一個自我療癒及個人成長的狀態了。當內心的恐懼化解得越多,我的內在便可以更加在無常的外在環境改變下,仍然安心的自處及不費力的調節自己,在任何情境及狀態中守護、安撫、陪伴自己;而當我自己逐步做到,我也會越來越相信孩子也將因為她個人的自我探索而成長及變得無懼風浪及知道自己一定有能力或者方法去過渡,為自己建構理想的人生。

珮妍不會成為社會眼中的獨立但她會活出自己

寫完文章後,有一段文字閃過:

「通過善養自己/貼近自己的心⋯⋯能夠協助我自己充份體驗對生命的絕對信任及尊重,而讓每個生命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全然的去展現自己的本有天賦/當下的狀態。」

另外,當下也有些話想說:

「把自己對外的全部關注,逐步回歸先關注自己的過程下⋯⋯我體會到自己的狀態是一定會有時可以比較接納及平靜去尊重及相信別人的行為⋯⋯但有時我確實真的做不到。我發現這並非我退步了或者能力不足⋯⋯其實只是代表我的內在個人成長及蛻變正在進行吧⋯⋯所以專注感受自己、聆聽自己、安撫自己、允許任何情緒出現、默默的守護及陪伴自己⋯⋯對我來說就是我可以在每刻及自己最大的愛、支持、滋養了🧡」

🧡在此衷心祝福每個生命都如實的緻放🧡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珮妍媽媽🌱我是香港人,女兒被評為自閉症及輕中度智障。自她未足2歲確診後成為全職媽媽,學習不同的知識協助她。十年間女兒帶領我走回內在丶重新認識自己丶有意識如實覺察當下丶找回生命的意義及力量,明白每個人的存在都如寶石般珍貴及價值非凡。喜愛分享自己的生命轉化丶對自閉症及智障的看法、輔助教養模式丶瑟谷教育理念丶非暴力溝通丶內觀及療癒心靈創傷的點滴。每個人都可以幸福!放下標纖及標準💓珮妍就是珮妍,一個自身完美的生命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辦徵文|心目中的馬特市🌱

。。。疑問文。。。

如果我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