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腐化】腐化的三大類型

文明之眼
·
(edited)
·
IPFS
·
孔子為何周遊天下懷才不遇?盛清時期為何大興文字獄?一紙盟書微薄歲幣為何能讓遼宋和平百年?中國官場為何會貪腐成風?為何三腐之中陳腐為害最大?

腐化有三大類型:迂腐、貪腐、陳腐,以下分別闡述:


一、迂腐,見識淺陋

儒生之所以迂腐,除見識淺陋之外,也會受到名利挾持,所以迂腐不是愚蠢卻勢必愚蠢。

《史記》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之所以周遊列國而不遇,是因為並非真有濟世之才,但他卻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將文化知識普及到民間,最終使儒家成為顯學;到了戰國,儒學成為啟蒙教育,許多傑出的民間人才,都先學儒學再學其他,例如吳起就是先學儒後學兵的軍事家。

《中庸》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在春秋戰國時期,沒誰重用真儒家,因為在大爭之世,君主必須要務實;例如儒家總是教導君主該怎麼做,主要重點是恢復已然崩壞的周禮,而且還是由上而下單向思考,因此往往偏執而不合理,而偏執不合理就是迂腐。

孔子晚年讀易三絕,應該是發現了不對勁,他或許致死也沒弄明白,周禮到底是哪裡不行了?迂腐來自於見識淺陋,論理還真不是孔丘的錯,要怪就怪他的偶像姬旦,將夏商古籍收刮殆盡,開設封建制定周禮,使天下的文化水平連降三級!

明代小說興起,人們會將劉伯溫比作諸葛亮,因為相對水平差不多,也就是劉伯溫是明代的諸葛亮;然而,絕對水平那可就差多了,因為三國時代的水平遠比明代高,所以劉伯溫無論在知識見識人格操守各方面,其實都遠遠無法與諸葛亮媲美。

知識侷限見識短淺是儒教迂腐的體現,清代文字獄之所以在盛世盛行,就是因為皇帝與腐儒們知識見識相差太遠,就好比大學程度看小學程度的作文,勢必洞若觀火鬼魅魍魎皆難逃法眼;儒生只讀四書五經,其見識見解可想而知,百無一用卻愛以文犯禁。

滿清一方面興文字獄,一方面仍八股取士,明顯不是真地為國求賢,真求賢就不會儒教科舉,其首要目的仍在鞏固皇權,其次才是選拔可用的人才;清代官吏的俸祿很少,這是自宋以來的教訓,高薪只會搞垮政府財政,根本養不了腐儒的廉潔。

其實,皇帝壓根就沒把官吏當人看,儒教科舉八股取士的目的就是在愚民,認為人民只有愚昧才好控制,被儒教科舉錄取的天子門生,會像驢一樣任人擺佈聽人差遣,就像狗一樣忠實於養他的主人,誰開科舉就忠於誰,無論宋、遼、金、元、明、清。

這些官員不忠於民族、不忠於人民、甚至不忠於文化,只忠於給他們高官厚祿的皇上;表面上,各民族最終都從了儒教科舉,但這不是同化而是腐化,因為他們根本不想被同化,只是不得不被慾望所腐化。

中華文化這萬里江湖,原本放眼皆淨水甘泉,卻被污染成腐水毒流,而儒教科舉就是最大的污染源,但是去掉腐朽的地上物,才發現整塊大地都已污染,而新的污染源又紛紛蓋起;因此,想讓中華恢復昔日榮光,就要知道何為污染,又該如何清除污染。


二、貪腐,朱門酒肉

『貪』是基本的有為慾望,其目的是為使自我完善,但「貪腐」卻是貪的劣變,為了貪甚至自我污損,最終變成貪欲的傀儡;在腐敗的大環境中,想不被腐化都很困難,就是不想貪也得貪,為了生存就不得不貪,這與自我完善大相逕庭。

中國的貪腐風氣可以追溯至漢武帝,漢武帝之前,貪腐都只是個案,但在武帝之後,貪腐就形了成風氣,僅僅是獨尊儒術,就造成官場風氣的改變,可見得儒教腐化能力之強,若用之於敵效果也必然驚人。

《推背圖》第17象
讖曰:聲赫赫,干戈息;掃邊氛,奠邦邑。
頌曰:天子親征乍渡河,歡聲百里起謳歌;運籌幸有完全女,奏得奇功在議和。

《推背圖》第17象是描述宋真宗與契丹的澶淵之盟,除了天子親征士氣大振之外,宋軍還用床子弩射殺了契丹主將,真有硬實力才足以「掃邊氛」;能使宋遼和平百年的主因,絕不只區區誓盟,還有看得見的貿易往來,與看不見的腐化移植。

宋神宗一邊對遼送歲幣買太平,一邊對內廣科舉買人心,一首《勸學詩》道盡了貪官污吏求功名的真諦:男兒欲遂平生志(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車馬多),五經勤向窗前讀。這可不是什麼學子們的心靈雞湯,而是腐化知識份子的穿腸毒藥。

在宋代以前,儒教科舉還能募得一些有志青年,這些有志青年雖說迂腐卻真有抱負,真想為國家社會幹一番事業,但宋代以後,儒教科舉只能募得貪腐官僚,真有抱負操守的就算是鳳毛麟角了;但也正因如此,官民的順從度也大為提高,唐末亂象不復存在,江山社稷固若金湯。

以往讀書,更多是為了志向興趣,為了增廣見聞滿足愛好而自行研究,例如諸葛亮博學多聞無不專精,就不是為了功名富貴而讀書;自儒教科舉以後,知識分子讀書已不再是興趣愛好,到了宋代以後,全民讀書都是為了榮華富貴。

讀死書死讀書造成的迂腐,帶來更加深沉嚴重的貪腐,特別是在明代八股取士之後,知識份子的迂腐可謂空前,官吏們不但更加貪婪卑鄙,而且吃相難看無所不用其極,於是貪名的君子為求遮掩,將心思全放在巧立名目上,才好名正言順昧著良心貪瀆。

儒家思想可沒教人貪圖富貴,但儒教可不是儒家,儒教更貼近於現實,因此,經典如何解釋如何應用,才會是儒教養成人才的實際結果;例如儒家提倡孝道倫理,儒教則倡導移孝作忠,形成諸如君父、官大一級如父母、父母官… 等官場倫理。

儒家說「不敬何以別乎?」在腐敗官場中,「孝敬」其實就是行賄,受賄者當然就特別照顧那些懂事的子孫;儒家主張名正言順,儒教認為大官就是祖宗,孝敬當然也就名正言順了,於是以天子為宗的貪腐架構,自上而下由朝到野遍及百姓。

《論語》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儒教說「事情下屬辦,好處上司拿,難道就算孝敬?還要心甘情願和顏悅色才行。」而且交代的事情必須辦好,不辦好就等著被辦,該上繳的好處還不許私吞,若敢私吞就連下屬一塊吞掉,包括職缺與好處等利益通通沒收。

當官既然這麼爽,所以人人都想當官,而官員各各都想升官;於是百姓寧願百無一用也要寒窗苦讀,於是貪腐成風無官不貪,不貪甚至做不了官,因為必然會受到排擠與打壓。

儒教本來就有該以誰為宗的矛盾,因此原本就會排擠不同宗派,因身分關係組成宗系派別,卻因貪腐而凝聚結黨營私,為了保護自身及宗黨派系的利益,勢必就會忌賢妒能排除異己,單這種惡性循環逆向淘汰,就足以造成朝政的日益糜爛。

為了營私就免不了舞弊,為了貪賄就免不了瀆職,因此官職就是斂財工具,而官職也似工具能夠買賣,有了工具就能夠剪羊毛擠羊奶,有了官職就能夠榨民財扣軍餉,任何人事部署工程開發物料籌備,貪官們無不費盡心思擠撈油水,除了賄賂上司自己還要留點好處,於是層層上報的數據都是假的,真的全在貪官污吏的口袋中。

由於官場貪腐層層都在欺上瞞下,所以任何政策都會變得愈來愈難執行,改革不但無濟於事往往適得其反;而受貪腐禍害最嚴重的莫過於百姓,因為一切好處都給了『父母官』,而貪官們往往還要作威作福魚肉鄉里。


三、陳腐,至死不悟

貪腐通常伴隨朝代衰敗而興盛,因此明顯活躍於各朝代的中晚期;至於陳腐,它並不會隨朝代盛衰而起伏,而是會遵循祖制舊制(如儒教科舉),甚至還會變本加厲(如八股取士);打個比方,貪腐好比中老年病,而陳腐好比遺傳疾病。

陳腐主要有三大問題:一是崇尚有為、二是驕傲自負、三是鄙視異類。
  1. 崇尚有為:儒家本來就是有為思想,如孔子克己復禮周遊列國,圖的不過是理想實現建立功名而已;儒教更是利用人的私心慾望主動誘導,上自皇帝鞏固皇權,中至官吏榮華富貴,下至百姓金榜題名。
  2. 驕傲自負:禮教信徒自詡為君子,而好不切實際的迂闊大志,例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君子之守,脩其身而天下平。」;儒教雖是天子至尊、孔孟至聖,但與宋天子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們,實在難掩得意,而有「為萬世開太平」的壯志。
  3. 鄙視異類:儒家思想根源於周禮,周禮就是要天下宗周,「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即對非周宗的鄙視排斥;儒教則更是愈發變本加厲,將外族皆看成未開化的野蠻人,甚至是未完全進化成人的半獸人。

有為而自負,導致中國人熱衷功名,汲汲營營卻渾渾噩噩,自以為是擎天柱,實際只是牧羊犬;驕傲而鄙視,導致中國人鬥爭內耗,與我同黨者謂之君子,畫虎不成就貪圖享樂;三腐交融導致中國人受盡屈辱,例如元朝民分四等,第三等是漢人(金),第四等是南人(宋),這與宋儒的自我感覺恰恰相反。

西方人畢竟比蒙古人幽默,而且還崇尚平等,於是用「中國人與狗不得進入」、「中國人是黃皮膚的猴子」,先否定中國人的人格地位,然後再煞有其事的用科學證明,中國人其實與西方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只不過較為矮小、瘦弱、愚蠢而已。

中國人也曾經高大、強壯、智慧過,即便經歷周、秦、漢三朝代的禮儒腐化,三國依然是英雄輩出的年代,直到晉朝玄學空談的風氣南下,陳腐至宋朝才真正讓漢族全面弱化;理想迂闊托大,空談不如沒有,與其到後來迷惘挫折腐化自我,不如一開始就立可行之志。

諸葛亮引《淮南子》「淡泊明德(志),寧靜致遠。」以告誡子孫。

陳腐之所以可怕,是因為潛移默化,乃至於食古不化,使腐化無法斷根,讓邪惡累積綿延,今日中國已擺脫儒教科舉,但三腐問題卻依然存在,即便暫時能用共產主義抑制,但也只能收效一時,更何況砒霜雖然防腐,卻無益於真正的健康。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